苏永强
(凤城市中医院内二科,辽宁 凤城 118100)
“心悸”常见于一些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多呈发作性,患者除了具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外,还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猝死风险增加。心脾两虚证是心悸患者常见的症候,中医认为需治以健脾养心、安神定悸[1],归脾汤具有健脾养心、安魂定志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归脾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160例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Ⅳ级心力衰竭、精神病者。其中男9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3.6±11.3)岁,;心功能Ⅰ级59例,Ⅱ级70例,Ⅲ级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80例,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1日2次,每次50 mg;研究组同时加服归脾汤,处方:黄芪30 g、茯神10 g、当归12 g、远志12 g、焦山楂15 g、党参15 g、龙眼肉10 g、石菖蒲12 g、木香10 g、白术10 g、炒枣仁30 g、炙甘草10 g。血虚者重用当归;兼阳虚者加肉桂、附子;兼胸痛者元胡、赤芍;纳差者加厚朴、半夏、陈皮。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证候进行积分,包括气促、胸闷、头晕、乏力、面色无华、食少纳呆、失眠、健忘等,每项0~3分,积分降低,表示便秘症状减轻[2]。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减少70%以上为显效;30%~69%为有效;不足30%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0进行数据的处理,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证候积分为(13.43±3.2 4)分、对照组证候积分为(14.90 ±5.28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证候积分为(4.39±1.59)分、对照组证候积分为(7.31±3.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显效54例,占67.5%,有效17例,占21.3%,无效9例,占11.3%,有效率为88.7%;对照组显效39例,占48.6%,有效20例,占25.0%,无效21例,占26.3%,有效率为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美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剂,能够保护心肌细胞、纠正心律失常、抑制心肌重构以及降低血压,适用于冠心病与高血压的治疗[3]。心脾两虚证是心悸的重要病机之一,中医认为“心悸”的病位在心,并和脾关系密切。脾气健旺,方能使血液化生有源,从而血足以使心有所养;反之脾气健运不行,则可致血虚而心失所养。现代人由于长期饮食不健康,脾胃受损,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亏虚,从而造成心神失养;外加人忧思过度,累心伤脾,致心脾两虚更甚,最终出现悸动、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可以健脾养心,安神定悸为重。
归脾汤中黄芪补脾益气,充养心血,配以党参、白术进一步补益脾气;当归养肝生血,养血补心;龙眼肉、茯神、枣仁补脾养心安神;焦山楂健脾行气;木香醒脾养心;远志交通心肾;石菖蒲醒神益智;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可谓具有心脾同治、健脾养心、安魂定志的作用。而经现代药理证明,黄芪皂甙与黄芪多糖具有保护心肌细胞膜、强心、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甘草总黄酮具有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收缩等作用;茯神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4-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有效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证实归脾汤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疗效作出了贡献,联合西医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疗效有限,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