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洪
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就是因为创造和把握了“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五条基本经验。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六盘山特困片区,全区105个贫困村,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四大贫困片带”,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紧、难度大。因此,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崆峒区的“一号工程”。近年来,全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七个一批”要求,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省上“1+17”、市上“2+1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了区上“2+20”实施意见,以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研究制定了“123456”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全区贫困人口由4.89万人减少到1.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下降至3.25%,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广大干部深入所帮联的贫困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体察民生、解决民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先后多次赴崆峒区西阳乡安河村、白水镇史家沟村,深入联系的贫困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综合分析致贫症结,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全面落实帮扶措施。根据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工作实践,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几点思考。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到农村去、到贫困群众中去,真心诚意、竭尽全力地为农村解难题、谋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按照贫困村、贫困户减贫验收指标体系测算,崆峒区仍有贫困人口2.59万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的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加之该区农业发展基础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瓶颈。开展脱贫攻坚,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的,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和各种有利因素,支援农业、帮助农民、发展农村,扎实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乡村振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我们要打好生态牌、念好产业经,把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机关单位的工作向基层延伸,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合理解决群众所求、所盼,把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让农村成为传统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乐园,坚持依法治理,努力创造良好有序的法治环境。
让广大干部主动走出机关,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中了解村情实际、了解群众需求,不仅有利于推进脱贫攻坚,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精准扶贫,就是组织各级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村、贴近群众,促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积极接受群众教育,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为群众办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在为民服务中培养良好作风、树立亲民形象。
开展脱贫攻坚,就是要让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进一步“察民情、听民声、纳民言、促民富”,在宣传政策、倾听民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过程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锻炼本领、提高能力,使广大干部懂得爱岗敬业,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推动发展尽心竭力、干事创业务实高效的好干部。
通过深入乡镇、村组和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调研,崆峒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精准扶贫主体(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难度大。二是工作中仍存在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脱贫计划脱离实际。各级各部门表现出热情有余、措施不足,帮扶措施不具体,致使帮扶工作“浮在面上”“漂在水中”。三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不精准问题。贪污挤占挪用等老问题仍时有发生。四是“硬骨头”还没有完全精准瞄准。兜底保障总体水平低,返贫压力大。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针对崆峒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统筹考虑。
保持困难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培育富民产业,拓宽致富门路,夯实增收基础。突出抓好基础母牛保护、冻配改良技术应用、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扩张肉牛产业规模;全力实施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工程,按照川区巩固提高、塬区整体推进、山区适度集中的原则,以连片栽植、规模扩张、标准化管理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全面加强东、西川两个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扩张、无害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推动牛果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崆峒区困难群众科技知识欠缺,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加速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促进困难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困难群众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是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开展实用科技培训和辅导,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媒体,开展信息服务,加快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二是加强市场经济教育。努力培育困难群众的市场经济观念,调动困难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自觉性,提高困难群众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法律常识宣传。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大困难群众的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困难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困难群众的法治观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物质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突出地域特色,整合资金项目,整村整乡、成片成带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小康屋集中区建设步伐,完善配套设施,实施农村家庭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魅力农村和宜居家园。全面抓好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农村能源沼气等项目,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准确把握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真实了解村情民意。围绕畅通民情表达渠道、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坚持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意愿诉求,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二是认真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工作无小事”的原则,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矛盾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因婚姻家庭及邻里关系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化解,做到早了解、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