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云
(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福建安溪 362400)
安溪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中间结合部,位于晋江源头,土地面积3057.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农业人口100.6万人,是我省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全年平均气温约18.0℃,降雨量1800 mm左右,平均湿度约为70%,日照时间1800小时左右,海拔高度均值在500-800 m,森林覆盖率65.77%。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独一无二的制茶工艺,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神韵的安溪铁观音。历经千年积淀、百年梦想、十年飞跃,安溪茶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茶业已成为安溪最大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年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175亿元,连续11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曾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美丽中国十佳典范城市等。入选“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连续四年位居中国茶叶类第一位,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英、中印、中朝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被寄予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厚望。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各国茶业竞争处于同一平台,国内外对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对进口茶叶卫生质量指标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明显,不仅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提高了农药检测指标;目前针对茶叶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有5项,方法标准能够应对大部分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其中GB/T23204-2008和GB/T23205-2008能够检测茶叶中400-500种农药残留,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少。但随着国内市场对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检测日益频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生产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抓好茶叶质量安全任务艰巨,稍有松懈,来之不易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国际品牌茶企积极在中国布局商业版图,各大名茶竞争如火如荼,市场热点轮动逐步加快,安溪茶叶要走出去,必然与其它茶类和国外茶叶展开激烈竞争。一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发展茶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茶产区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随着铁观音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各地种植铁观音的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对安溪本地种植的铁观音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新区茶叶以劣质低价冲击市场,消费者因无法识别正宗安溪铁观音,而对铁观音产生一定误解,对安溪铁观音的信誉度和美誉度造成一定影响。
安溪铁观音作为全县茶业的区域公共品牌,在拓展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公共品牌下的各茶企,个体品牌数目繁多,无法形成整体合力。茶叶企业营销策略雷同,产品创意不足、结构单一,价值链条短,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市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难以有效带动和提升安溪茶叶行业整体档次。
茶叶生产长期处于分散生产和粗放经营,规模化生产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相比仍只是少数,直接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难以全域全产业链管控,并将在较长一段时期长期存在,提升组织化水平,加快茶园流转、规模经营、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加上城市化加速,年轻人进城,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情况持续加剧,种茶制茶人工短缺、门店租金大幅提升,茶企成本居高不下,不堪其负。
茶叶电商迅猛发展,市场终端消费和网络化加速变革,茶叶经营呈现少量、多品种、零售化及时尚化发展趋势,势必倒逼茶产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形态、流通方式、赢利模式上的调整。资金投入不足,科技研发相对滞后,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科技支撑能力较低,软硬件条件有待加强。高素质人才结构性短缺,在生产、加工、营销和茶文化各个环节急需一批文化层次高、对茶业有深入研究的人才。
随着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茶业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二次腾飞”为主线,致力于“四化”(去冰箱化,庄园化、标准化、地标化),打通新茶向老茶转化、消费者能购买到正宗的安溪铁观音、金融资本进入茶山茶园、游客到安溪体验消费、连接省直市直机关茶杯、安溪铁观音“一带一路”以及品牌精准传播等“七大通道”,全茶发展、集群共进,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提升“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持续领跑全国百茶。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现状,及时引导外安溪茶农逐步减少茶叶种植面积,内安溪茶农对低效益茶园进行深度改造,提高优质化率,因地制宜,退茶还林,退茶还粮,退茶还果,退茶种菜,减轻安溪农业对茶产业的依赖程度。加快常规茶园转换和低效益茶园改造,促进茶园由常规管理模式逐步向有机管理模式转变,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形成了条块结合、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格局。
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茶叶主产乡镇、主产村组建茶业合作社,指导茶业合作社按标生产,筑牢“质量安全是茶业发展的生命线”。要通过推广应用有机生产模式,有效突破国家贸易壁垒,进一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宣传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增强抗御农药残留超标风险能力。为全面掌握我县农药使用,已确定龙涓、感德、虎邱、城厢、芦田、祥华、湖上、西坪为监测重点乡镇,确保农药监测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
“安溪铁观音”自2000年获得证明商标后,先后荣获“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摘取全国茶届首枚“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被外商评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中国唯一农产品品牌,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1位)等荣誉称号”。与红茶、绿茶在中国各省份均可种植的特性不同,铁观音不仅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对制作的每道工序更有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通过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铁观音,条索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澜,砂绿明显,红点分明、叶表带白霜;汤色金黄明亮浓艳清澈;叶底肥厚软亮,具绸面光泽;茶汤滋味甘露醇,回甘爽口,音韵独特,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安溪铁观音之所以能够卖出好价钱,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自然花果香和韵味。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安溪铁观音的传统工艺,我县突出抓导向,努力构建大宣传、大营销的格局。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广大茶农回归传统,通过茶业万人培训工程,茶叶初制技术大赛,审评技术大赛,拼配技术大赛,茶王赛等形式加以宣传引导;二要加大浓香型铁观音的推介力度;三要从舆论上加以引导。
围绕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一要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在安溪境内严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要加快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茶叶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疏导与堵源相结合,督查与打击相结合。通过宣传、堵源、疏导、服务、抽检等形式,切实把茶叶卫生质量安全工作抓好;三要深化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县创建,建议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创建;四要着力打造“安溪铁观音·好喝一身轻”兴茶新理念,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和抽检制度。
一要积极开展茶叶品牌推进年活动,继续实施品牌推荐制度,推出一批信誉良好,质量过硬,诚信经营的企业品牌。二要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引导民营企业与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成新的集团(公司),着力打造安溪茶叶企业的“航空母舰”。三要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
针对目前茶叶质量不高,大而不强,产业素质不高,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一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围绕提质增效重大需求,遴选具有示范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组装集成特色高效品种技术。二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良种质量,三要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推动设施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着力解决土地板结问题。
目前,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是农业面临污染的重要来源,必须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前提下,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上下功夫,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全面禁用除草剂,积极开展茶树病虫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应用。
一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茶产业;二要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三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动天地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一要继续弘扬贯彻“安溪铁观音·好喝一身轻”兴茶新理念,全面展示安溪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要加快建设云岭茶庄园、禾山溪“北部湾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博览园”,打造以茶叶为主题,以生态为基础,以山水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涵盖会展、销售、旅游、休闲、生态、科研、商住功能的综合性茶文化公园;三要组织人员挖掘、整理、集安溪茶历史、文化遗存,编纂出版安溪县茶叶志,支持鼓励茶文化的文艺创作,全方位弘扬宣传茶文化;四要结合年底召开的第十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在中国茶都举办品茗赏艺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