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9-01-07 15:18雷大霞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工理念意识

雷大霞

(宜宾学院法学院,四川宜宾 644007)

1 开展自然教育的背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近日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1]。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居民的环保意识如何提升上来,是亟需解决重视的问题。如今我国自然环境存在着资源被过度开采,企业污染情况严重,居民的环境意识差,破坏环境行为严重等现象,虽然最近几年各地也有推进环保的措施,可是破坏自然现象依然严重。研究认为成人的意识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缓慢和艰难的过程,思维定势的扭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所以研究尝试探索在人生早期阶段进行认知建构,培育儿童环保意识,进行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倡导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孩子们自主思考、观察、人际交往、同理心等能力,这和目前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有契合之处。针对目前小学教育更多的是室内课堂,大量灌输知识,学生们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力等现象,而自然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深入到自然中,细微入致的观察,这样一种直观开放的教育,能有效的补充目前教育的缺陷。更深层次来说,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应尊重生命,使人性向善,提倡自然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2],所以项目运用社工的理念和自然教育理念原则,对学生进行品性的熏陶,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挖掘出他们生命的潜能,思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小学学习中也有自然课程,但是理论多于实践,老师们更多是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性,效果不佳;国内的小学自然教育刚刚起步,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探索,在香港PCD社区伙伴基金会愿意投入开展自然教育尝试的资金,本地小学学校比较支持改革的背景下,前期通过需求调研,香港PCD社区伙伴基金会和社工、学校共同的参与下,制定出先借助学校的“四点半课堂”活动空间,推出小厨师养成计划。项目背后思考是要改善公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认为首先应当提升其认知,帮助公民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关性,与自身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其次,缺乏环保意识也源自于缺乏与在地环境的联结感。对居住地的情感缺失无法唤起居民的情感记忆,保护当地文化和环境也就无法唤起当地居民的激情,所以选择从小学开展食农项目的尝试。

2 开展自然教育的理念和原则

2.1 自然教育的理念

第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被自然养育的,而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对自然予取予夺。自然会给我们人类提供无数的宝贵资源,令我们人类受益无穷。第二是孩子们自己自主参与的重要性,摒弃一味的说教教育,通过体验的方式加深对自然的认知和记忆,增强学生对所在的情感归属感,从而具备保护当地环境的责任感;第三是了解可持续循环的生态概念,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过程来体验健康生活,以后也会身体力行来践行理念;第四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付出劳动,启发学生们具备惜物意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汗水收获成果,肆意破坏自然,后果严重,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生活,珍惜资源。

2.2 开展自然教育的原则

第一是作为一个转播自然生态的传播者,社工自身就应该要相信自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力量,坚守社工的理念和原则,自身的坚信才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是重视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社工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尽量多采用实践性的课程让学生来了解自然,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自然的生命性等,生态农场就是不错的形式,通过在学校这样一个有限的自然生态空间内,通过完整的前期土壤认识到播种、育苗、结果、收成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农耕知识和环保知识,认识生态的循环过程。第三是举办成长型小组。通过招募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我们的课程,以小组团结合作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分工合作,在帮助孩子们环保意识提升之外,传递给他们人与人关系中互相尊重的理念。第四是运用社会工作开活动的技巧,把握每次课程的起承转合。做好从活动开始的准备,中间的统筹,结束时候的小组成员分享每个环节。通过理念和技巧的应用,以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3 社会工作介入小学自然教育的路径探索

3.1 项目的目标

通过生态菜园活动,促进学生对当地生态和文化的认识和情感;项目过程中,能带动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周围社区共同参与自然生态教育实践,形成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以点带面推动小学自然教育的常规化进程;最后形成一定的项目影响力,把项目成果提交到当地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以期可以复制到其他学校去,促进更多的学校能开展自然教育,更多的学生能接受自然教育。

3.2 项目具体内容

具体的服务思路为:在建立校园农场的基础上,室内课堂和室外实践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室内课堂主要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普及一些基本的农耕文化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增加他们间接经验的学习。室外课堂直接指导孩子们进行动手操作,进行自然体验。另外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以及在他们了解本地文化的时候,增加小学生对于乡土的归属感,激发自己的保护意识。本项目的小厨师将学习食材来源、种植、烹调、用餐及厨余处理。项目活动内容因此跟随植物生长周期展开,活动共分为8个单元;在“植物篇”中,增加学生对农作物的认知,认识到植物的功能与角色,体会到生物的“生命性”。在“工具篇”中,让学生对工具特性有大概的认识,了解到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废物利用”活动提升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在“整地篇”中,提升其土壤保护意识,划区域让学生认领,利用系列活动增加其对种植园的归属感,让其进行种植园规划与展望。在“种植篇”中,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种植的各种方式,并实际动手操作进行实践。在“后续照料篇中,提升学生的耐心、细致力,让其与自然生物更近距离的观察,进行一场心理的交流。在“采收篇”中,让学生获得一种“收获感”(物质与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印象与认知。在“分享篇”中,让学生学习到传统食物加工和烹调的做法,得到食物的产出,学会分享。在“节庆日篇”中,以节庆日(环保系列节日)开展系列活动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环保意识。从这几个系列的课程中,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动手劳动,投入观察,深刻体验,分享感受,内化自然教育的理念和践行环保行为。

4 项目的成效

通过项目中的观察和相关参与方的访谈评估,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目前成效如下:

4.1 学生们学到了生态环保和农耕文化相关知识

问卷显示出学生们的农耕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掌握率普遍较高,例如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老农具和老种子,了解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态种植的健康性等。学生从农作物成长的生命历程、了解了自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引导了学生们对于当地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与土地的情感链接;通过草木染、叶子拓印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的神奇,培养了变垃圾为宝物的思维,同时也启发他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从而建立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关系的共存意识。

4.2 养成了环保的行为习惯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注重传递学生生态环保的理念。例如引导学生将废弃枯叶放入堆肥箱进行堆肥,实践了循环利用环保绿色的理念,农作物收获以后,自己亲自种植的果实的叶子以及厨余又循环成为了土壤的肥料,感受生态循环。在生活中学生们也养成自己的环保习惯和行为,例如每节课自己小组制造的垃圾都会清理干净;学生对环保课堂的兴趣增加,每节课都会提早来到教室,会积极的邀请家长和自己一起完成环保任务。另外学校暂时没有参与自然教育课程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对于生态农场的好奇与兴趣,有想参与的愿望。总之,让学生了解了自然教育,在学校内塑造了良好的自然教育氛围,参与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都有提升。

4.3 学生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提升

自然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单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分享者,甚至是新的创造者,社工充分为学生塑造这样一个场域,减少外在的桎梏,让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增强自我的价值感。创造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认识关系的力量,团队合作的价值,能够学会彼此尊重,通过沟通、同理心解决冲突,赢取集体的支持完成任务。从最开始的成立小组,个别成员不适应,出现了小组矛盾,到最后成员们都有了对小组的归属感;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思考意识也有提升,例如学生们观察菜园里的蚯蚓,植物,其他生物,杂草堆肥,学生对自然的生态生物链再次有所认识,学生们在展示区进行学习使用雨水收集器装置收集雨水,理解可以用过滤的雨水去浇水,感受自然界的生态良性循环等。

4.4 项目的影响力扩大

邀请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来参与我们学期末的菜园分享会,进行参观菜园和当地特色食物分享与品尝,扩大了食农教育的影响。通过与学校的沟通以及对生态农耕教育的宣传,老师们对生态农耕教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配合度和参与度都有所提升,通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一本校内的自然教育校本教材,在校内发行。另外通过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些小任务,家长们的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了,家长们也反馈到参与这样的课程非常有意义。

5 小学自然教育项目的反思和建议

5.1 社工需要发挥自己的角色

5.1.1 社工要扮演好链接资源的角色。社工不是万能的,社工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链接资源。首选,能扮演好职业角色的社工和自然教育领域,需要设置职业门槛,目前社工行业和自然教育领域都是新领域,发展还不成熟,已有的从业人员需要持续的进行提升培训,增强自身的能力。另外社工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应该链接专业的相关力量和资源加入进来,包含志愿者资源,协调管理好各方力量,达到能够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争取使项目效益最大化。

5.1.2 坚持服务的理念和原则

社工有一句话是“用生命影响生命”,首先社工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别人,所以社工成员内部应该有团建和督导机制,解决自身的情绪和工作上的困扰;另外社工应该更好地运用平等、尊重、接纳、个别化等原则和孩子们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自然课堂的开展者不应该扮演传统老师的角色,开展者需要摒弃权威,说教等形式,更多的是扮演好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使能者等角色,把小学生们放在自然教育的主角地位,重视学生们的感受和反馈,引导学生们激发出自己对自然的敬畏感,对生活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以及培养思维上的想象力,让学生们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5.2 加强和学校、家长的互动,争取支持

目前小学教育体制,过度强调学生成绩,以及在乎能够迅速直接看得到的技能和成果,整体来说开展和重视环保,停留在形式上,以及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的要求上,除了参与我们活动的极个别老师,能开始真正从内心认可,能投入自己时间和精力做这个的老师匮乏。我们的环保课堂存在着如何在要求看得见实质性产出的学校环境里适应和发展的问题。目前自然教育在学校开展需要赢得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建议学校能把自然教育当成一门课程,给自然教育师资,资金,时间这些基本的保证。另外自然教育开展者也需要思考如何融入进去学校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去,和他们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例如社工可以整合资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自然教育也可以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美术、语文、音乐等学科也可以在生态农场进行开展,扩大自然教育的影响力;并且通过让家长们和孩子们共同完成在家庭中的亲子小任务,从而影响到家长们,环保教育如果得到家长们的支持,鼓励孩子们进行这样的活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生活在一个重视自然教育的环境中,相信有助于自然教育目标的实现。

5.3 扩大自然教育的宣传

部分家长们参与了我们相关的课程,又看到孩子们养成的习惯,对于我们的活动由不关注转为支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我们已有的成果,以及普及自然教育的意义。目前自然教育的开展成效明显,可是宣传还不到位,很多老师以及教育部门还不知道我们自然教育的意义和效果,自然教育的时间还是经常会被语数外老师占用,阻止学生们参与我们的课程,觉得孩子们是去玩,浪费学习时间,自然教育的阻力存在较多。

5.4 增加参与的力量

民间的自然教育的推动是缓慢的,如果有政府的支持,会有较快速的进展,所以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起法律保障,减少开展活动的阻力。建议相关企业成立更多的环保基金会,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相关非盈利组织和相关公益人士、媒体界人士利用影响力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取更多的关注度。

总之,在目前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探索小学自然教育的路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增加开展项目的支持性因素,扩大自然自然教育的影响力,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社工理念意识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A Social Crisis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青春社工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