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实际上,思政素养的全面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将个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转化为自身生活实践之中。新时代,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时,要在坚持正确文化导向的基础上,尊重生活创造和实践创新,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政素养。
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机制实现了根本性变化。就目前时代环境看,互联网、融媒体对学生学习成长所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平台来积极探寻到各类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实现了“学生主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同时也有效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是融媒体的立体化、鲜活化优势,也让学生思政素养培育活动更加立体有效。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全新时代环境下,多元文化的剧烈“碰撞”,网络资源的复杂性对开展大学生思政素养培育提出了全新任务和时代使命。
结合当前“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具体指引,在培育高校学生思政素养时,要注重发挥当前时代的多样化优势,降低互联网所潜在的“负面效应”,通过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整个培育过程,真正实现时代与思政培养路径的价值融合。
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呈现全新发展格局,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技术,以及学生思考方式等等,都出现了层次性、多样化变化,并且形成了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核心素养作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内核性、根本性动力,想要有效适应这一具体的时代变化,就要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诠释互联网思维,使学生能够形成主动作为的意识,实现大学生思政素养培育的最佳效果。
新时代引发新变化,带来新要求,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成长环境、培养要求和社会需要都出现了根本性、多样性变化,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与行为遵循而言,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大致上看,需要学生具备以下素养:
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人文素养,这一素养,既是学生思政素养的基础,更是学生展示自身面貌、应用其他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前提。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离不开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学生要以正确的价值视角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同时也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理解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结合文化自信的大环境看,高校学生更需要以文化自知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除了文化学习外,大学生也要有良好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辱感。当前国际局势极为复杂,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存在较大阻力。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要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要积极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学生应该形成必要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新时代是变化极快的时代,尤其是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常态,新技术、新发明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核心力量。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核心,尊重创新,积极创新,既是学生响应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更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在目前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时代观和创新思维,在学生认同时代规律和发展特征基础上,提高对创新实践的内涵性与规律性认知,从而使学生适应当前时代要求。
最后,学生也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实践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也是从思想引导向行为规范“升华”的内在要求。实践不仅是创造一切的基础,更是检验学生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最大的缺失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脱节,是“课堂教学”与“课下践行”的脱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所学思政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无法让学生将自身的理解与思维理念有效转化为创造性活动,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新时代是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在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成长环境也出现了层次性变化。因此,在培育学生思政素养时,要坚持面向学生,倾听学生感悟,面向生活,激发学生实践参与,面向成长,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实施全方位育人的培育路径,实现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最佳效果。
实际上,大学生思政素养培养活动是一项互动性强、积极注重交流沟通的活动。因此,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实现思政教育最佳效果的核心因素。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时,要坚持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其一,要坚持从学生视角出发,树立学生为核心的培育理念,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积极探寻新的合理空间。在探索大学生思政素养培育路径过程中,要密切围绕学生群体的现实关注点与成长需要来选择内容,构建相应的培育体系。其二,要注重面对学生,打造立体、互动的沟通机制。要在直面学生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以思政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有效收集思政教育素材。另外,也要注重利用QQ和微信等各种及时通信平台,倾听学生感受、收集学生的具体意见,从而实现及时、互动的交流反馈效果。实际上,想要从思政教育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思政素养,关键就在于将学生所学习和接触的思政知识以实践感悟和自身体验的视角予以融合,通过亲身感知,从而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理想效果。
大学生思政素养培育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观”和“课程观”,通过积极向课下延伸,积极向实践领域渗透、融合,从而使该素养培养成为现实。在当前优化学生思政素养培育路径时,要注重融入生活化元素,通过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思政培育体系,使学生能在相关生活事件中,切实感受思政素养的内容。比如,在讲述爱国精神时,除了向学生讲授爱国精神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更要借助相关事迹,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升华对爱国精神的理解与认知。向实践领域延伸,实际上,就是指构建实践性思政素养培育路径。所谓实践性,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思政课堂理论教育,老师通过布置相关教育主题,在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发挥学生之间的协同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广泛参与环境下,升华个人理解与思想认同。
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时,要在正确育人导向的前提下,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尊重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项环节。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基本形成的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因此,培育学生的思想素养绝对不是一个静态化的过程。一方面,大学阶段,学生成长多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在接受教育之后,往往能够出现“质的飞跃”。而另一方面,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目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素养绝非一成不变。所以,在当前培育学生的思想素养时,要尊重学生的成长性,不断调整育人方案,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积极、阳光的成长状态。
传统思政教育更多是从“课程视角”来推进教育,无论是思政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还是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成长诉求的实际关注与“立体化”融合,都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结合互联网新时代环境看,在具体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时,要注重从精神理念和课堂内涵出发,通过创新培育路径,从而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