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 超 张向苹 李金艳 钱艳红*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淋巴瘤指的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上的恶性肿瘤,根据瘤细胞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化疗因为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往往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其后的生活质量也有严重的影响[1]。为改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两组进行详细研究,为探究个性化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报道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挑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60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7.9±2.4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3.4±3.2)岁,其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WHO化疗方法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的入院宣教、饮食、疾病、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及随后的出院的宣讲与指导等;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主要为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指导、组织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以及饮食与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具体如下:
1.2.1 心理疏导: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恶性淋巴瘤患者当得知自己患此疾病时,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悲观、绝望、抑郁等负面情绪,后续还会因为病情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可能产生愈发严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加强对患者的沟通与交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进行干预治疗,对病情做到密切观察,及时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掌握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治疗与护理融为一体。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言语诚恳、认真倾听、细致体贴,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护理关系,打破患者的心里壁垒,以此赢得患者的支持与信任,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对未来建立起信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治疗。
1.2.2 健康教育宣传:定期在院内室内的宣讲栏中更换与恶性淋巴瘤疾病相关的内容,定期组织患者去听取专业医师对疾病防治的建议,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到恶性淋巴瘤的成因是什么从而做到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预防,正确对待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相关情况,做到对恶性淋巴瘤不害怕、不惧怕,正确认识恶性淋巴瘤,让患者学会保护自己,针对化疗后出现的一系列情况如口腔溃疡肠胃不适等告知患者提前准备。患者出院后跟踪调查,定期进行上门访问或者电话随访,组织专业人员对患者困惑的地方给患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1.2.3 组织患者之间的交流: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日常兴趣、性格因素组织一些健康积极的小活动,如绘画展、摄影摄像展、象棋比赛等,以此拉近患者之间的距离。邀请恢复好的患者来分享经验,不同患者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打气,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抗癌经验。每1个月抽出访视人员组织“肿瘤健康”讲座,邀请患者参加,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相应康复的策略,从而建立起全身心的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助力患者病情康复。
1.2.4 饮食睡眠指导:由于化疗的缘故患者的免疫力会下降,因此叮嘱患者注意日常饮食中摄入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高蛋白类食物,加强平常体育锻炼,注意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以此增强肠胃蠕动,以防便秘情况的发生。组织医师通过定期发放资料、逐个交流等方式对指导患者的睡眠行为,重视睡眠质量,深刻认识到睡眠对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合理进行白天夜晚的活动,避免白天的行为影响到晚上的睡眠等,告诫患者不要床上进行看电视、看书等活动,只是在有困意的时候再睡觉,制定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起床睡觉,提高患者睡眠效率。
1.3 效果评定标准:在进行了3个月的干预行为后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即QOL-C30统计结果,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价主要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等4个方面来评测,具体下来每一方面又各包括4个小项,统计所有30个条目,根据得分来判定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状态,得分越高意味着生活质量越好。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即SAS评测患者的心里状态,SAS包含20项内容,每一项分值为1~4分,判断标准为:一旦总分达到40分便等同于焦虑存在。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同样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SDS共20项内容,涵盖了饮食、睡眠、消极情绪、对未来的失望等等,评分标准分为4个量级,为无、有时、经常、持续,每项1~4 分,粗分总分在 53 分以上意味着患者已经出现了抑郁的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s)显示计量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使用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护理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并不明显,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治疗组在除物质生活外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中均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恶性淋巴瘤过去一直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高,而近些年我国的恶性淋巴瘤也日益呈上升趋势,情况不容乐观,如今每年患有恶性淋巴瘤的数量至少是2.5万例[2-3]。在本次的研究过程及之后的数据整理发现,治疗组的患者相交于对照组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明显。不论是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还是抑郁自评量表,治疗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的患者之间的数据都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这种结果说明了个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起对生活的希望,面对不同的原因,护理人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组织患者间的交流一方面拉近了不同患者、患者与医师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既满足了患者对恶性淋巴瘤这种病的了解,也满足了患者社会交往的需求。在活动中鼓励各位患者走出去,不把自己当作患者而要积极走到社会中,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经过对比分析,得出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论。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结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除物质生活外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3个方面的统计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长期的病情跟踪的情况下及时对患者出现的负面心里进行干预,言语开导,认真倾听,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及时走出失落的情绪,帮助患者从消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建立起对病魔对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治疗过程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关于疾病的健康教育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通过完善的健康教育在患者中的普及,使患者充分了解到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知识,提前对可能产生的情况有所准备。同时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电话或者实地的随访,根据患者的疑难问题及不同需求指导患者。依据统计结果与个性需求做出不同的治疗对策,缓解患者压力,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经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个性化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及时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病情面对人生,可以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