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乐
(丹东市中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一种临床综合征,需要引起重视,否则可进展为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癌变等。本研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胃镜证实;②肝、肾功能正常;③无药食物过敏史;④无消化道溃疡。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5~76岁,平均(58.4±7.3)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4.2±1.1)年。随机将其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西医组于早餐前口服兰索拉唑30 mg,中医组服用半夏泻心汤,基础方:姜半夏15 g,厚朴10 g,黄连10 g,黄芩15 g,柴胡10 g,枳壳10 g,茯苓15 g,海螵蛸30 g,党参15 g,砂仁5 g,白术15 g,干姜6 g,甘草10 g,鸡内金20 g。胃痛甚者加白芍;胃胀甚者加莱菔子、焦槟榔;胃阴不足加石斛、玉竹;恶心、呕吐者加赭石、旋覆花。每日1剂,早、晚服用。两组服药期间及治愈后注意调理饮食,忌甜腻、浓茶、浓咖啡等,戒烟戒酒。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泛酸烧心、胃脘灼痛、胸痛累及两胁、口苦口干等症状证候进行积分,每项0~6分,积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减小在95%以上,胃镜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总积分减小在75%~95%,胃镜检查示黏膜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总积分减小在50%~75%,胃镜检查示黏膜改善1~2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减小不足50%,胃镜检查示黏膜改善不明显[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中医组泛酸烧心为(4.38±1.13)分、胃脘灼痛(3.47±1.16)分、胸痛累及两胁(5.07±1.28)分、口苦口干(2.47±1.66)分,总分(14.03±2.88)分;对照组分别为(4.41±1.19)分、(3.27±1.05)分、(5.13±1.24)分、(2.43±1.07)分,总分(14.52±2.17)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泛酸烧心为(1.33±0.63)分、胃脘灼痛(0.74±0.32)分、胸痛累及两胁(1.84±0.69)分、口苦口干(0.88±0.47)分,总分(5.13±1.04)分;对照组分别为(2.64±0.79)分、(1.67±0.68)分、(3.11±0.95)分、(1.86±0.69)分,总分(9.14±1.53)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痊愈18例(45.0%),显效13例(32.5%),有效7例(17.5%),无效2例(5.0%),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14例(35.0%),显效16例(40.0%),有效2例(5.0%),无效8例(20.0%),有效率为80.0%,比较差异显著(P<0.05)。
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会引起反酸、烧心等症,还会对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胃酸过度分泌、胃黏膜损伤及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所致[2]。而中医认为本病是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的体现,病位在食管,而病机在脾胃,并与肝胆密切相关。现代人因脾胃虚弱、暴饮暴食、酒食所伤原因导致脾胃受损,脾土亏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从而生湿生痰,痰湿而化热,痰热互结,阻碍气机;同时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最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3]。因此,在治疗上需以“通降”为重。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中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散结消痞和胃。柴胡疏肝理气和胃,助运消痞。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的干燥内壳,具有制酸止痛的功效。党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燥湿健脾。枳壳、厚朴行气消积、宣通气机。砂仁温胃散寒。黄连、黄芩苦寒降逆,燥湿而厚肠胃,泻中焦之热,但黄连、黄芩的苦寒之性可能引起胃肠胀气,而配合干姜、砂仁则可中和黄连、黄芩的苦寒之性。鸡内金健脾消食。诸药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共奏降逆化痰、理气和胃之功,可复中焦升降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组泛酸烧心、胃脘灼痛、胸痛累及两胁、口苦口干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0.0%(P<0.05)。可见,胃食管反流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