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慢性鼻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鼻炎症状,最主要是由于组胺、激肽类,以及白三烯等物质影响了患者鼻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导致其发生变态反应[1]。患者主要会表现为鼻痒、鼻塞以及喷嚏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头痛和头晕的症状,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随着现代大气污染的不断加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1/5的人群受到慢性鼻炎的困扰。所以对其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鼻炎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将血府逐瘀汤加减应用于治疗慢性鼻炎中的不良反应,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中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鼻炎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70例患者;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为16~5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21.6±7.3)岁;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年龄为17~5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22.1±7.9)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于慢性鼻炎,并且在就诊时均处于慢性鼻炎发作时期,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排除所有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喷鼻剂进行治疗,用药时对每个鼻孔进行两次喷雾,每天用药8喷。实验组患者则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药方为桃仁12 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 g,川芎、桔梗各4.5 g,赤芍、枳壳、甘草各6 g,柴胡3 g,水煎服。气机郁滞者,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血瘀经闭、痛经者,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所有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个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参照2004年兰州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学术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所提到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所有资料均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方法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2、4周治疗症状评分分别为(0.246±0.168)分、(0.038±0.064)分,对照组患者的2、4周治疗症状评分分别为(0.942±0.361)分、(0.241±0.214)分,并且实验组患者的起效较对照组更快,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鼻炎是目前临床上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就目前来说,临床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方式进行治疗[3]。目前对于慢性鼻炎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缓解患者的临床过敏症状,再改善患者的鼻黏膜功能,避免鼻炎反复发作,从而起到控制病情的目的[4]。但是慢性鼻炎受影响因素较多,单纯使用吸入类激素药物往往难以使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我国中医理论中认为,肺气宣发顺气道上行,不善于比肺中阴经以上注于鼻,鼻得津液则濡养,不燥不萎。如肺气虚弱,则鼻息不畅,鼻失濡养则发病[5]。故选行气活血、化瘀润肺之药治疗。血府逐瘀汤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血府逐瘀汤用于患者治疗,即行气通血、理气止痛,效极好。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慢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起效较快;但也有一定的用药后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应用中对高危患者进行注意,做好相关的不良反应预防工作才能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