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桃红四物汤是由四物汤化裁而成,最早见于清·吴谦等所著的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效,主要治疗妇女瘀血内阻所致的经行不畅,为妇产科调理月经的常用方[1]。
王丽娜教授是全国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妇科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妇科杂证,活用经方、验方,效果显著。笔者师从之,受益匪浅,现报道王丽娜教授灵活运用桃红四物汤医案3则,供同道临证参考。
产后发热[2]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类似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危急重症,可危及生命。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29岁。2018年10月15日初诊。足月顺产后7 d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鼻塞、流涕,当地医院考虑产后感冒,使用抗生素、退热药等对症治疗后,大量出汗,体温仍波动于37.2~39.0℃,神志清,面赤,口干唇燥,舌紫黯,苔有瘀斑,脉弦数而涩,症见:小腹疼痛拒按,未及明显包块,恶露量少,色黯有块。中医辨证属血瘀型产后发热,治则活血化瘀,拟方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各10 g,当归 20 g,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各15 g,干姜9 g,甘草6 g。服3剂药后患者体温降低,疼痛减轻,原方基础上加蒲黄10 g,益母草15 g。服3剂后体温正常、腹痛消失,6剂后余症完全消失。
按语: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3],《景岳全书·妇人规》将发热氛围外感风寒、邪火内盛、水亏阴虚、去血过多等。《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如食欲太过……感受风寒……瘀血停留……阴血不多……伤力劳乏之发热……蒸乳发热……”,即将产后发热分为伤食、外感、血瘀、血虚、蒸乳等类型。王丽娜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4],认为产后发热最常见的三个证型为:外感发热、体虚发热、血瘀发热。结合该例患者,初产后,体质属多虚多瘀,可能兼并外感或气滞,《女科经纶·产后证下》云:“败血为病,乃生寒热,本于营卫不通,阴阳乖格之故”,治疗上应整体论治,气血同调,同时需要疏肝、健脾、益气。该方选用当归以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药;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熟地补精血,滋肝肾之阴;白术健脾益气;干姜温经散寒,止痛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活血祛瘀,和营退热。后加蒲黄、茜草增强活血祛瘀之力,6剂治愈。
崩漏[2]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病案举例:患者蔡某,38岁,已婚。2018年11月5日初诊。2年前劳累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持续 3月余,间断口服中、西药(具体不详),效果欠佳,取环后月经恢复正常。2018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持续20余天不净,量少于月经量,淋漓不断,现阴道流血量增多2 d,大量血块,色淡红,质稀,诉乏力,腰骶酸困,少腹坠胀,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尖边有瘀点,脉弦细而涩。化验血常规提示无贫血,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崩漏,治则益气、活血化瘀。药用:桃仁12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 15 g,熟地20 g,山药、白芍、党参、仙灵脾各15 g,白术、黄芪各30 g,蒲黄炭15 g,三七粉3 g,甘草10 g。服药3剂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乏力好转,但仍有腰酸困。7剂服完后,阴道流血完全停止。而后以益气健脾药进一步巩固,随访3个月未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
按语:崩漏为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千金方》云:“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血证论》云:“血失何根,瘀血即其根也。”《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亦云“既崩而淋漓不断,血瘀于内也”。结合该例患者,王丽娜教授认为瘀阻冲任、胞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治则以活血化瘀,固冲止血[5]。故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当归、红花、川芎行气活血,化瘀止血;熟地、白芍滋补肝肾;蒲黄炭、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祛瘀生新;党参、山药、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健脾;仙灵补肾壮阳;甘草温中补虚,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补中益气,活血化瘀,以达脾统血,肝藏血之效,使血循经络,崩漏自止。
盆腔炎[2]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其中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35岁,已婚。2018年8月18日初诊。下腹疼痛5 d,发热、白带量增加1 d,伴腰酸痛,口干唇燥,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黄腻,脉弦数而涩。既往体健,发病前1周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现月经干净3 d,腹痛发热后未予诊治,就诊时体温高达38.9 ℃,妇科检查:阴道壁粘膜散在出血点,分泌物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宫颈呈糜烂样改变,表面充血,宫体明显压痛,活动可,双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白带检查:清洁度:Ⅳ度,白细胞+++,杂菌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5×109/L,中性粒细胞0.88,C-反应蛋白:45 mg/L。中医辨病盆腔炎,证属热盛血壅型。治以化瘀止痛、清利湿热,拟方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0 g,红花12 g,当归、赤芍各15 g,益母草20 g,川芎10 g,鸡血藤15 g,生薏苡仁30 g,茯苓30 g,败酱草20 g,酒大黄6 g,炙甘草10 g。7剂为1个疗程,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头孢西丁针(安徽省先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69,规格:0.5g∶1瓶)2.0 g,静脉滴注,12小时1次。1周后复诊,腹痛消失,腰酸痛明显减轻,体温降至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妇科检查:阴道粘膜正常,阴道分泌物少,色淡黄,无异味,宫体及双附件未及异常。白细胞计数:7.4×109/L,C-反应蛋白<10 mg/L。而后以给予滋阴补气类中药巩固,随访未复发。
按语:盆腔炎性疾病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急性盆腔炎发病紧急、病情严重,根据病原体侵犯的组织、器官不同,可引起病变部位的血管扩张、充血,产生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少腹疼痛、坠胀,腰骶酸痛,白带增多等。王丽娜教授认为该病表现为邪毒炽盛,但基本病理变化为瘀血互结[6]。可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临床治疗,依据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进行全身与局部的综合治疗。在西医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中医治疗不宜再加用大量清热解毒类药物。《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曰:“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受寒,则凝结成块”,此时加用清热苦寒类中药,会加重血液凝滞,不利于祛除瘀邪。临床治疗中,王丽娜教授强调治以活血祛瘀、化湿利浊,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除组织器官的充血水肿,从而消除炎性因子的浸润,从根本上清除病原体。使中西药发挥各自的特长,互为补充,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