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彬(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增生性肠病又呈增生性回肠炎,是养猪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猪以生长发育缓慢、顽固性和间歇性下痢或出血性下痢等为特点。在临床上常与仔猪球虫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相混淆,应注意做好鉴别诊断。本文就增生性肠炎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病除感染猪外,还可以感染马、兔等动物,感染该病后可出现与猪相似的症状。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均可致病,但以7~18周龄断奶仔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成年猪也容易感染发病。此病的传染源是带菌猪和发病猪,致病的病原通过排泄物、呕吐物等排出体外,其后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各种饲养用具传染健康猪只。
1.急性出血型回肠炎。发病猪主要易感染4~11月龄育肥猪或种猪。临床表现为排出黑色软便或血样粪便为主,这种类型的猪大约有一半以上短时间内出现死亡,而剩余的猪可在短时间康复,但体重增加不明显,发病初期仅表现显著苍白,无腹泻症状,可能突然死亡。
2.亚急性型。发病猪在临床上症状不明显,主要以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和体重增长不明显等为特征。
3.慢性型。病猪精神沉郁,消瘦,皮肤暗淡,被毛粗乱,食欲一般正常,但饲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缓慢,增重不明显,6~20周龄的生长
猪体重差异大。
急性出血型肠炎病,剖检可见主要病变主要集中的小肠和大肠,主要表现出血性炎症病变,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慢性型及亚急性型病理变化。剖检可见主要病变是肠黏膜增生性病变。可见肠壁外观像胶管,变厚和变硬,严重的病例肠黏膜有溃疡面或肠黏膜表面覆盖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坏死性肠炎。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借助实验室取病猪粪便或肠黏膜组织做PCR免疫荧光检测或通过细菌学以及血清学等方法进行确诊。另外,该病在临床上与猪球虫病、猪痢疾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有相似之处,要做好鉴别诊断。
1.猪球虫病。两者都有下痢、消瘦等特征。猪球虫病主要由等孢属或艾美尔属球虫引起,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剖检仅见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等病变;抗生素治疗无效。
2.猪痢疾。两者都有消瘦、生长缓慢、黏液性下痢等特征。猪痢疾是猪痢疾螺旋体引起的,主要感染7~12周龄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成年猪高,剖检可见病变主要表现在大肠,大肠呈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变化,剥离后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或溃疡;抗生素治疗有效。
3.传染性胃肠炎。两者都有传播快、腹泻、体重减轻等特征。传染性胃肠炎是病毒引起的,以呕吐和排水样腹泻等为主要特征,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育肥猪和母猪不易感。剖检变化病变主要在胃肠道;抗生素治疗无效。
猪增生性肠病是规模化养猪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是由于检疫不到位,在引进4周内发生。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1.治疗措施。发生该病时,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同时做好消毒措施。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可委托当地动物疫病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该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可用的四环素、红霉素和泰妙菌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按照说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上述敏感的药物,一般应用3~5天一个疗程,均可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对症状严重的病猪还要做好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等,提高治疗效果。
2.预防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做好猪舍内外消毒,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保持通风良好,合理搭配营养均衡饲料,消除或避免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的各类应激因素等,可减少或降低发病机会。做好免疫接种是预防猪增生性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养殖户可肌内注射猪增生性肠炎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另外,也要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以及猪伪狂犬等疫病的预防,防止继发或感染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