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鸽,金荣疆
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四川成都市610000
脑卒中又名中风、急性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困扰。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很多患者出现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影响正常功能活动。针刺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不断丰富发展。本文将近十年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针刺部位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头针以传统经络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等为理论基础,且流派众多[1]。郭严[2]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针治疗,头针采用中国针灸学会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结果患者肘和膝关节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单纯康复治疗。谢霞等[3]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头针治疗,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眼针疗法以针刺眼周特定穴治疗疾病,由彭静山主任开创[4],田维柱教授继承与发展[5],已形成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微针疗法。徐汉方等[6]在常规针刺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眼针治疗,取肾区、肝区、上焦区和下焦区,痉挛状态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和康复训练。
腹针疗法由薄智云教授创立。此法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7]。张彬彬等[8]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腹针疗法,上肢肌张力总有效率优于单纯康复训练。郝世飞等[9]同样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腹针疗法,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双)和上下风湿点(患),在降低脑梗死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方面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此法属中医传统的巨刺法[10]。黄翠立等[11]采用巨刺联合康复治疗,取健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悬钟和足临泣等穴,治疗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状况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周宇等[12]对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予针刺健侧阳溪、阳谷、合谷和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和手指关节运动,对照组取患侧相同穴位,结果显示,治疗组上肢远端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组。
李季等[13]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取极泉下1寸、尺泽、内关和劳宫穴,采用泻阴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取阳明法,治疗后,两组上肢痉挛程度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在治疗结束和随访时均优于对照组。
吴帮启[14]对阳经组取患侧肩髃、臂臑、手五里、手三里和外关,阴经组取侠白、尺泽、天泉、曲泽和内关,轻度提插补法,结果阳经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有效率优于阴经组。
薛翠丽等[15]对脑卒中患者采用阴阳平衡针法,取患侧下肢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太溪、丘墟、太冲和足临泣,得气后,阴经穴位施捻转泻法,阳经穴位施捻转补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果显示,在缓解下肢痉挛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督脉经气通畅,阳气宣发正常,则肢体筋脉得以温养,拘急挛缩得以缓解[16]。张红岩等[17]采用通督调神针法,以百会、风府、大椎、至阳和腰阳关为主穴,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程度优于对照组。
夹脊穴可通达督脉和膀胱经经气,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且夹脊穴局部分布大量脊神经,针刺夹脊穴可调控脊髓中枢,减弱其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减少异常运动模式[18]。廖明轩等[19]在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针刺夹脊穴,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低于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
叶宝叶等[20]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十二井穴针刺,治疗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改善效果更优。李东霞等[21]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针刺井穴治疗,主穴取涌泉和中冲,治疗后痉挛程度轻于常规药物治疗。
佟帅等[22]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关键点针刺法,关键点取攒竹、丝竹空、迎香、廉泉、地仓、膻中、中脘、肩髃、臑俞、养老、中渚、曲池、申脉、仆参、跗阳、厉兑、至阴和足窍阴。关键点吸收了中医“标本根结”理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理论,选取的穴位为“本、根穴”、“标、结穴”,或者阳跷脉与其他经脉的交会穴,结果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痉挛属中医“经筋病”范畴,宜从经筋论治[23]。陈振虎等[24]在患肢肘、膝关节附近肌腱两侧寻找压痛点,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下肢以半膜肌腱、半腱肌腱、缝匠肌肌腱和股四头肌内侧头为主,以痛为腧针刺,结果,肘、膝关节痉挛状态治疗总有效率优于传统针刺。
熊晶晶等[25]采用神经干刺激疗法,此法结合传统针刺和现代解剖学理论,针刺内关(正中神经)、尺泽(桡神经)、极泉下1寸(臂丛神经)、坐骨神经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足三里(腓深神经)和三阴交(胫神经),结果肢体痉挛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法。
针刺颅骨缝又称颅针,是俞昌德教授以现代医学颅骨解剖为基础,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而提出的一种针刺方法[26]。王国书等[27]在康复训练时采用针刺颅骨缝治疗,选取病灶侧颞缝、矢状缝、人字缝和冠状缝,结果对照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针刺拮抗肌腧穴可通过交互抑制原理使痉挛的肌肉放松[28]。刘悦等[29]发现,在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拮抗肌对上肢痉挛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法。苏苏等[30]发现,针刺拮抗肌对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也优于传统针刺。
肌肉运动点是神经末梢集中的部位,也是兴奋性较高的部位,可采用外周神经电刺激仪进行准确定位[31]。杨杏萍等[32]采用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患者上、下肢Ashworth量表分级优于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王二争等[33]采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患者痉挛状态改善优于常规针刺。
各部位针法可以混合搭配,以取得较好疗效。王秀娟等[34]采用头体针结合,杨翊等[35]针刺患侧上肢主动肌肌止点及拮抗肌肌腹,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杨金山等[36]采取头脊电针疗法,崔海[37]采用腹针结合头针,均可有效改善痉挛患者痉挛。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方法众多,疗效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取穴和手法等比较多样;②对某些现代医学理念的认识模糊,不够深入;③缺少与其他针刺部位方法的比较。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更科学严谨的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会取得更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