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景观要素,展示乡村绿化魅力

2019-01-07 07:59
现代园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脉绿化景观

覃 敏

(广西融安县雅瑶乡林业站,广西融安 5454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环境绿化、美化,还是逐渐走向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新阶段。造林绿化是基础,绿色发展的理念,创造人与自然、现代与历史、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环境,这就是景观文化的体现。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1 利用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

从特征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人文实体景观是一个乡村的文脉元素,是指一个乡村最具地方特色和历史延续性的综合体。乡村绿化建设,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融入当地文脉元素,营造的绿色景观更富于感染力和生命力。

融安县乡村文脉元素很多,东南部、南部的东起、沙子、泗顶、桥板、大良乡(镇),是壮族聚居的乡村聚落。南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黄登举从江西吉安府迁入今沙子乡桐木村定居,繁衍后代。北宋庆历四年至嘉佑元年(1044~1056年)罗兴德跟随狄青到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立了军功,朝廷敕封今桥板乡一带给罗。罗奉旨就籍于今桥板乡,其子孙在这里繁衍[1]。覃、莫、韦等壮族居民陆续迁入。人口增长,乡村聚落增加,形成上述5个乡镇以壮族为主的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助推不少村民新居取代了旧房。但是,石板铺设村道的旧村部落轮廓布局和大理石做墙基的民居建筑,在不少村屯依然看到。大良镇西村陈家祠堂“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午仲冬重修”。东起乡崖脚村覃氏祠堂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尚存砖木主体结构。县城近郊的镇安寺,高大肃穆,寺内金碧辉煌。古朴的村落,古民居,特色技艺的寺庙,显现融安民族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县城西2.5km西山脚下,1930年12月5日,邓小平等率领红七军经融安攻击国民党在县城驻军,西山脚下的圣山庙成了红七军前沿指挥部。此后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潭头乡红岭村南岸屯秦氏宗祠,抗日战争期间成为融安抗日挺进队队部,留下了抗日歌谣闪光的痕迹。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经典,深沉光辉历史,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石。历史文脉、现代文明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人们曾在“自然属于人类”的错误认识下胆大妄为,吞下了威胁自身生存的苦果。终于醒悟∶回归到“人类属于自然”的正确轨道,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造林绿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通过绿化营造绿色、协调的景观大环境,乡村文脉的特色、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特点才能得以完美体现,乡村绿化与景观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明确生态道德标准,保证乡村景观完整性,既要保护乡村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大环境,同时注重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遗址、古文物,稳定地域人文景观特色和延续性。

2 保护不可再生的生态景观要素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佐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释义为∶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或社会意义的木本植物。国家建设部(2000年9月重新颁布)的分级标准是∶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为古树,国内外稀有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为名木[2]。据初步调查,融安县南部、东南部村屯附近的古树较多,与村落历史久远有直接关系。沙子、东起、泗顶、浮石、大良乡(镇)都有不少村屯依山而建,且多是峭崖石山或半土半石。村后或村边都有一片大小不同天然阔叶林,其中不乏百年古树,是村规民约保住了这群众称之为“风水林”。东起乡崖脚村竹山屯、罗岗屯,红日村东皇屯、大碑屯,均有一片1.34hm2有多株百年古树的天然老林。林中泉水四季常流常清,白天黑夜都有鸟唱蛙鸣。潭头乡东向村公路边1株香樟,胸径1.2m,村民说该树树龄有300年。县城河西河边、街边有小叶榕3株,树龄有105~150年,1株香樟,树龄约120年。城区和近郊有百年古树共69株,长在村边、院内、河畔、路旁。全县古树分为2类∶一类是常见树种∶樟、榕、枫香;另一类是珍稀树种∶黄枝油杉、红椎、楠木、榉木。后一类多生于天然混交阔叶林内。无论是常见树种或珍稀树种,无论是孤植或片林,它们饱经沧桑,历时越代,是独特的生态历史和自然景观,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人文与景观价值。古树名木多属生态适应性极强的乡土树种,当地村民和过往游客怀着求福平安的心态前往敬奉和览胜。沙子乡沙木村石崖屯壮族村边地坪上,1棵3人合围的大樟树,树龄120年以上,树干高大,绿荫如盖,大树旁边是一个约667m2的水池,碧蓝色平静的水面。长约10余m、宽1m多的石板桥从地坪跨过水池到达对面山洞深邃的崖山脚下。崖山翠竹芊芊,丛林茂密。竹林中一条幽径通向远处山林。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对《辋川别业》斤竹岭的描写诗句∶“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3]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融山水、古树、建筑等景观文化于一体,表达了壮族村落园林景点的精华。沙子、东起、大良等乡镇地处喀斯特地貌石山区,尖峰突兀,崖峭洞多,古树名木,石板路的村落,特有的景观能带给人诸如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听觉美等许多美的感受。解放初期的1951年,沙子乡曾是全县清剿土匪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已是乡村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3 整合植物的个体美,丰富景观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园林植物中的花木题材在我国历经几千年锤炼发展,广泛深入,不断升华。在诗画、歌赋、楹联等展示出来,形成独特的花木文化体系。在景观文化花丛中成为一朵艳丽的奇葩。绿地建设要让人感受到自然与自然文化之美。核心是师法自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修建的山居寓所“庐山草堂”,草堂、平地、平台、方池呈一线布置。这里“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诗人认为在自然的无限美景前,任何人工的雕饰都显得世俗。如此高雅品味,无怪后人敬仰。乡村绿化建设,重在保护现有植被,尤其是有价值的古树名木、花木草地。维护地域性植被景观特色,并认识和探讨当地自然植被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把握这一规律进行植被的恢复、扩大、提升、优化。

人类活动到达的地方,花木都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属性。富有个性特征、色彩和文化的内涵。人们对植物的形、色、性状等的个体美特征,形象的人格化,赋予品质评判和生动、形象的表达。巧妙地花语比兴应用,产生恰到好处的效果。如松的苍劲,竹的谦虚,石榴热情,梅之坚贞。迎春、腊梅、水仙、山茶冠以“雪中四杰”。人们不仅欣赏树木花草的形象自然美,且将这种喜爱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形成特殊的“花语”,借花表情。不同花木的协调组合建植,体现一个整体的植物景观文化内涵,创造出植物景观意境美。特定环境和场地的景观营造,选择特定的花木种类,采取特殊的配植手法,结合生态学、生物学和美学理论,渲染和增强特定场所和环境不同的文化氛围,引起人们产生共鸣、联想。有的是渲染某种气氛,使人身心开朗、愉悦、欢快。村屯后山有树林植被的重在保护、补植枫香,塑造“红叶似火,株株彩霞”如锦的景象。无树林植被则栽植桃、李,寓意学子满天下。村前、路头、河畔,孤植樟、榕、桂花,绿化、美化、香化兼备。单家独户的,房前屋后种植吉祥佳果金桔、枇杷,配植石榴、翠竹,彰显主人虚心、热情,殷实兴旺。乡村小学校园栽植杜鹃、茶花、红或黄花美人蕉。孤植樟、榕、桂花、桉,新鲜的空气,清香的气味。配置水池、石桥,富于园林胜景。革命纪念地、古建筑、祠堂、寺庙等,栽植常绿的松、柏、竹柏等,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融江县城河段、泗维河水库、石门水库等水上风光旅游观光区,保护原生植被和河岸自然曲线,添加种植耐湿竹子、花木,如粉单竹、吊绿竹、榕、樟、枫杨、柳、相思。乘舟观光休憩,所见江面常常是静水的水景状态,水面静谧、朴实、稳定,波平如镜,倒映出周围的景致,呈现虚实变幻的美感。同时,河岸高矮、大小不一的植物,给游人调动借景、框景等手法,透过植物留下的缝隙,观赏河面或两岸丰富变幻的景色。如沙子乡沙木村石崖屯类似的村屯,保护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桥、古路,增加新的传承当地文脉的景点,村边和路旁、近山补植彩叶、观花、观形和季相变化的树种,包括乔灌木植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乡村景观文化、绿化美化和乡村旅游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文脉绿化景观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景观别墅
朱屺瞻《绿化都市》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火山塑造景观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