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译者个人审美体验介入的浅析

2019-01-07 07:49何慧珍李黛钊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诗译本译者

何慧珍,李黛钊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诞生,文化的传播速度已然空前的快,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更为频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国古诗一直都受到全世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节目也随之应运而生,许多热爱中国诗词的外国友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同学,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自幼就十分喜欢中国古诗词;来自美国的伍淡然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他对诗词很感兴趣,故而被学校老师推荐参加《中国诗词大会》。采访中伍淡然同学谈到他对中国古诗的兴趣源于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教他表演的李白的《静夜思》。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国古诗,中国古诗的翻译研究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方向。正是由于文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国诗歌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也有越来越多的译者参与到诗歌翻译中来,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得更远。

今天我只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经过笔者的调查,即使是同一首诗歌,我们仍然能在市面上能看到许多不同的翻译版本。造成翻译差异的因素很多,例如,翻译年代的差异,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差异,翻译目的的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翻译的偏差,甚至造成很大的差异性。然而,无论是何种因素造成了译本的差异性,译者无疑是中国古诗英译版本多样化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中国的译者,也有一些国外的、热爱中国古诗的译者参与到中国古诗的翻译中来,例如早期的庞德就对中国古诗的英译十分热衷,并将翻译的中国古诗整理、出版了《华夏集》一书。库伯也曾翻译过中国的不少古诗,例如前文提到的《静夜思》。本国的译者已然存在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异国的译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了。下面笔者就将从译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国古诗英语的问题。

1 翻译前译者的体验性解读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之前,首先要对原文进行体验性的解读。杨自检曾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一书中提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与译者的个人经历和相关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决定着译者对原文表达方式的选择,不同读者对同一篇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作。(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2004:P.555)”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关联到自己以往内化的各种知识,从而影响翻译文本。下面笔者试以杜甫《秋兴八首》中“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一节中“裘马”这一意象为例,浅析译者个人审美体验的介入对译作的影响。

译本1:

Splendidly clad on stout horses around Chang'an.

---Translated by Rewi Alley

译本2:

By the Five Tombs in light cloaks they ride their sleek horses.

---Translated by A.C.Graham

译本3:

Those favoured ones all prosper in wealth and fame.

---Translated by Sun Dayu

在古汉语中,“轻裘”是指“质量好的裘衣”,“肥马”是指“好马”。同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轻裘”和“肥马”有时也被诸多学者用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截至2012年年底,该县共治理石漠化面积86.53km2、水土流失面积92.84km2,分别占全县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的28.99%和18.04%,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7.19%提高到了62.32%,人均基本农田由0.08 hm2增加到了0.12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317元提高到了4 393元。项目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存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以上三个译本中,三位译者根据各自对原诗中“轻裘”和“肥马”这两组意象的感受、理解,在各自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内心意象。路易·艾黎和葛瑞汉都保留了原诗中“裘”和“马”这两个意象的本意。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分别使用了两组不同的形容词,即“splendidly”和“stout”、“light”和“sleek”对原诗中的两组意象进行描述。两位译者选择的两组词语,均是译者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对原诗真实感受的直接转换结果。

虽然孙大雨在翻译时没有使用了“裘”和“马”的本意,但并不意味着他在翻译中就不会考虑到这两种意象的本意,而是因为孙大雨在翻译过程中,依照自己固有的审美体验模式,对原诗进行理解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翻译作品。在他的翻译作品中,“wealth and fame”这一短语能更好表达他对原诗的体验感受。

2 翻译中译者个人体验的介入

蔡新乐曾指出“人本身就是翻译所必须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之内蕴藏着翻译的可能性。”李谧和许渊冲也曾指出“诗歌翻译的‘再创造’空间大于其它文学形式(李谧,许渊冲,诗译“三美”说,2004:84)”。所以在诗歌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个人体验是译本形成和存在的基础。译者需要将外在的文学语言符号与内在的个人体验性解读结合在一起,然后重新创构出原诗中的意境和意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译者运用固有的思维对原文进行审美分析,从中找出原文各结构层次之间、其内涵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而对可能的译文进行综合优化,确定最佳译文方案”。

例如《秋兴八首》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就中文的逻辑与语法而言,这两句不符合中文逻辑和语法。“香稲没有啄,如何能啄,碧梧也没有足,如何能栖。”鉴于这种原因,部分译者如路易·艾黎,选择按照正规汉语语法,对原诗进行调序,将原诗改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进行翻译:

译本1:

Parrots have left a few grains on stalks of grain fed to them,

And here stands the wutong tree where once a phoenix perched.

---Translated by Rewi Alley

孙大雨和葛瑞汉同样也翻译了这首诗:

Grains from the fragrant rice-stalks,pecked and dropped by the parrots;

On the green wu-t'ung tree branches which the perching phoenix aged.

---Translated by Sun Dayu

译本3:

The grains of fragrant rice are by parrots'peck left;

Firmiana branches green,long by phoenixes perched be.

---Translated by A.C.Graham

杜甫擅长运用汉语诗歌句法的安排,“将看似不通顺的文学意象排列在一起,形成原诗中特殊的审美域。”翻译这两句诗歌时,孙大雨和葛瑞汉两位译者尽量使用与原诗相近似的句法结构,将“香稻”、“碧梧”置于句首,“啄余鹦鹉粒”与“栖老凤凰枝”紧随其后。原文中两句诗歌“虽然看起来“不规范”,“不和谐”,却能给人带来一种奇特的审美愉悦,为诗句增添了不少情味韵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古诗中,“词语的选择、语序的排列,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志,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路易·艾黎在翻译时,对原诗中的语序做了部分的调整。“语言的顺序并不是事物本身的顺序,而是言者的顺序”。原诗中“不规则”的语序和词序被规则的意象组合所取代。虽然调整后的意象顺序与原诗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蕴含在原诗诗歌形式中的部分审美元素,同样为新的审美元素取代,产生了有别于原诗的审美价值。”

孙大雨和葛瑞汉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原诗的语序,以试图保留原诗诗歌形式中所暗含的寓意,“符合于原有事物的外貌以及其精神实质的某些特征,因此,前人所描绘的富有特征的某种意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译者在解读这首时所产生的美感,从而与原诗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感。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系统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层的,所以每一种译本的解读都是原诗其中一个层面的合理解读。再者,任何具体的事物,一旦使用文学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客观事物本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本本身也是介入了译者个人体验的新的作品。同时,译者个人体验的认知模式会随着时间逐步演变成了译者自己的翻译风格。例如路易·艾黎的译本就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译本1:

Seeing how chilly dew strips red petals from lotus bloom,

And how but birds can take the path through steep gorge cliffs,

Feeling that I am but an old fisherman set amongst the vastness of rivers and lakes.

---Translated by Rewi Alley

路易·艾黎在翻译整首诗的时候,使用了多组感叹句。译者用感叹句“how chilly dew”来强调原诗中“冷”这一概念,用“how but”来强调关塞的险要。由此可以看出,路易·艾黎很注重原诗中字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翻译。

3 结语

任何的文学翻译实践活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译者个人主观因素,在翻译活动中,“词语的选择、语序的排列,都倾注了译者的情感和意志,都反映了译者的内心世界。”再者,文学语言本身就存在模糊性,“文学作品中一个审美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审美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同时,“一个意象可以引起深层无意识反应,它会调动或摄起大量前逻辑的、原始的感受,还会引起许多完全用于个人的感觉上的、感情上的或想象的经验”。多种译本的存在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也没有哪一种译本跟原诗是一样的,每一种译本都是原诗的一个侧面,不同的译本正好给目的语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原诗。

猜你喜欢
原诗译本译者
峨眉山月歌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