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楠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在古代,茶文化被概况有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驱病气、利礼让、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可见,茶文化不仅汇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还具有强大的立德育人之功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然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由于生源量的剧增,高校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条件,还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响应国家“三全育人”方针,有必要借助茶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促进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综合水平。
新形势下,“三全育人”思想的提出,既是为完成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与发展的基本使命,又是为高校理性回归“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然取向。要实现”三全育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高校内部构建起全面、系统、综合的上下联动、纵横沟通、全员负责的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丰富的内涵与强大的精神价值,彰显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而无疑是“三全育人”战略推行的强大助力。
万事万物均有其特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茶也有茶性。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茶具备不迁不移的自然本性,这与国人自古以来叶落归根的情结相契合。本质而言,茶性体现了一种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强调以清风、明月为伴,探索质朴、平和而淡雅的人生本质。陆羽曾言:“茶之性俭”,俭即节俭,此乃中华传统美德,茶性以俭为本质,强调清正廉洁的思想品德,因此,以茶育俭成为中华茶道精神的根本要义,也深刻体现了茶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这与“三全育人”思想无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陆羽的《茶经》中将茶道视为一种艺术创造过程,以烤茶、选水、煮茗、品饮等规范、秩序的茶艺过程,营造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使置身其中的人获得思想启发与心灵净化。不仅如此,茶道还对烹茶、品茶者的道德、情操进行了强调,明确其要静心俭德,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精髓,将哲理、伦理与品德等充分融入饮茶、品茶等各环节之中,使品茶过程成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立德育人的过程,继而收获人格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这与“三全育人”的内涵不谋而合。
我国乃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已深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茶礼。明朝许次纤曾在《茶流考本》一书中提及:“茶不移本”,以体现茶“不移志”的高洁之意。此外,“和”乃茶礼仪的核心,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挑夫小贩,均会借助茶礼传达希冀和谐的期望,人们通过赠茶、敬茶等方式加强社交互动,并营造出和谐互助的关系,以此深化彼此友谊情感。可见,我国茶礼在构建和谐人际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三全育人”的宗旨与目标保持内在一致性。
思想乃行动的先导。为了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应借助茶文化强大的精神价值引领功效,使全员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态度,凝聚“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识,为“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全体师生广泛开展政治思想与茶文化体系学习,全面提升师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质,以满足时代要求与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学德学风教育,学习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学习师德师风、学德学风、校德校风建设的有关文件,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分布从法律与道德、理论与实践等视角出发,使之明晰自我责任与义务,引导师生逐步完善自我,成为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主动探索者与自觉践行者。
要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系统视角确立“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目标、价值、制度与实践等综合体系。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之上,逐步构建起全员参与、负责、监督的综合育人系统与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其次,高校要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出发,构建起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等于一体的系统化育人模式。再次,高校要立足全过程育人层面,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考评系统。此外,高校还应从实践角度出发,构建起“三全育人”组织机制,一方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使党、政、教、团、学等各部门各司其职、责权清晰,通过层级管理、合理分工与全面覆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工作机制,为“三全育人”战略实施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逐步加快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构建起与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发展规律、国家法律法规及高校办学特色相契合的育人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运行机制,使各项育人措施顺利落地。
队伍建设乃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组织保障与智力支持。首先,高校应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育人队伍,为“三全育人”的运行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高校应确保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与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共青团队伍等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功效。其次,高校应组织两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而深入的思政理论与品德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保障“三全育人”的实效性。再次,高校应充分利用辅导员队伍,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指导,同时要求行政教辅员工要全面肩负起教学管理与后勤服务职责,以此达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目标。此外,高校还应注重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其业务素质,以便为“三全育人”运行机制提供智力支持。综上,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绝不仅仅是组织与队伍的组建,关键是队伍的培养与管理,高校应要求全体教职人员自觉强化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学习,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不断完善专业技能,以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
为了实现“三全育人”,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文化人的育人氛围。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紧密围绕“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积极培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掘实践文化,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为基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展、入学文化季、毕业文化季等活动,全面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项目,推出文化精品活动,打造极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全面发挥师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依循不同师生的专业特色与具体情况,组织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完善高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建筑、绿化、标识、制度、行为等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育人效果,强化校园文化感召力与向心力,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言以蔽之,茶文化与“三全育人”思想内在契合,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引领、精神指引与道德熏陶功效,通过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建设队伍、以文化人,凝聚师生的思想共识,将思政工作全面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