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鑫
(沈阳积水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可发展为呼吸衰竭等常见慢性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采取药物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来进行治疗,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脱机对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内接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1例。本研究所选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02年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本研究已获我院批准。观察组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5±20.5)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5±17.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治疗,包括指导患者进行平喘、祛痰等,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改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状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接受无创机械通气脱机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4 h,每日治疗2~3次,间接性使用。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患者意识清醒,呼吸频率逐渐下降,动脉血氧分压上升;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基本改善,患者意识基本清醒,呼吸频率下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加重。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改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的19例,有效的11例,无效的1例,总有效率占比96.7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的13例,有效的10例,无效的8例,总有效率占比74.19%;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结果χ2=20.539,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血气改善时间为(38.21±6.98)h,对照组为(108.46±11.87)h,组间血气改善时间比较结果t=28.405,P=0.000;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48±4.96)d,对照组为(21.62±5.64)d,组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t=4.552,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使患者呼吸功能产生障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吸烟、肺部感染、空气污染等所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并常伴随咳痰、气促、喘息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3]。
目前我国临床上主要通过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来进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无需建立人工气道来对患者进行通气,通过相对无创方式与呼吸机连接,例如,鼻、面罩、接口器等,极大的改善了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状况,促进了患者的肺泡氧合,增加了患者体内的血氧分压,有助于患者进行气体的交换,并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无创机械通气脱机具有损伤小、感染率低、易脱机等优势,值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疾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无创机械通气脱机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较为显著,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血气指标,有效的客服了患者呼吸道阻力,促进患者肺水肿消退,并有效的缓解了患者呼吸衰竭的相关症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在医学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