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阳
(丹东市公安医院中医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症状表现为眩晕、颈椎剧烈疼痛,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配合手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为30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4~66岁,平均年龄为(44.21±9.03)岁,病程为2个月~4.4年,平均为(2.20±1.01)年;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为(44.36±9.18)岁,病程为1个月~4.2年,平均为(2.37±1.5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1]:指导患者调整为坐俯位,对所有的穴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使用75%的酒精对针刺的部位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然后实施针刺。具体操作方法为:选择1.5寸毫针,垂直刺入皮肤0.5~0.8寸,平补平泻;刺入双侧风池穴,0.5~0.8寸,实施小幅度高频率补发,时间在1 min以内;直刺刺入百会穴0.1寸,平补平泻;直刺刺入颈百劳0.8寸,平补平泻;直刺刺入颈夹脊穴1.2寸,平补平泻。半个月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具体内容为[2]:指导患者调整为稍低坐位,医师在患者身后实施肩背部滚法,持续5 min,再对患者实施“一指禅”推法,然后点压外关、颈夹脊、天宗、风府、风池、肩井等穴位,在患肢部分实施滚、拿法,对曲池穴和揉合谷穴进行按压,来放松患者颈部紧张的肌肉;采用颈部斜板旋转法,医师让患者的一条手臂保持弯曲状态,用肘窝来支撑患者的下颌,用另外一只手在支撑患者的枕部,告诉患者保持放松,医师将患者的头部向头顶的一侧进行拔伸,慢慢的加大力气,几分钟后将患者的头部向右侧旋转,适当的增减力度,然后进行另一侧。每日治疗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来对两组患者缺血性晕眩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3个等级[3]。治愈:患者的头痛、晕眩以及恶心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治疗半年后进行随访,没有患者复发;好转:患者的头痛、晕眩以及恶心的临床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患者的病情有加剧现象;无效:患者的头痛、晕眩以及恶心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随访期间症状会出现,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病程、年龄等计数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2例治愈、16例好转、2例无效,治愈率为4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治愈、16例好转、6例无效,治愈率为26.67%,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属于“晕眩”范畴的,其发病原因是气血亏空、肝肾不足、经脉失调,再加上患者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易受到风寒入侵,造成了血脉淤滞、髓海空虚。保守的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是针刺治疗,但是效果不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为4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67%,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缺血性晕眩,与单纯的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更为显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