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法
(湖北省监利县中医院消化科,湖北 荆州 43330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属于消化系统的多发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炎之一,据临床统计,其发病率大约为5%[1],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胃溃疡,部分患者可转为胃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多应用抑酸剂、胃肠动力药物疗,远期疗效较差。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对收治的5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排除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病变及胃癌患者,或者合并有严重的呼吸系统性疾病及心脑血管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胃部烧灼感、反酸、口苦、呕吐或恶心、伴有暖气、上腹部饱胀不适及疼痛,进食后症状加重,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21~73岁,平均为(44.5±3.7)岁;病程为2个月~6年,平均(3.2±1.3)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19~69岁,平均 (45.5±4.4)岁;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为(2.9±1.4)年。
1.2 诊断标准[2]:抽取患者空腹以及餐后胃液,检测胆酸的含量,患者空腹时胆酸超过30 μg/mL,胃酸分泌量<3.5 mmol/h,既可判断患者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胶囊,每次40 mg,1次/天,晨起服用;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3次/天,饭前30 min服用;阿莫西林胶囊每次0.5 g,3次/天,但是青霉素过敏者不能服用,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药物的基本组成为白芍20 g、白及20 g、甘草6 g、蒲公英30 g、竹茹12 g、瓦楞子20 g、黄连9 g、柴胡12 g、代赭石30 g、法半夏12 g,加减治疗方法:对身软乏力、脾胃虚弱的患者,加入山药15 g、茯苓15 g、党参15 g;对于淤血明显的患者,加入三七10 g、丹参15 g;对于肝胃不和的患者,加青皮10 g、佛手10 g;对喜温拒按者、脾胃虚寒见胃脘冷痛的患者,加入桂枝15 g、白术15 g;对于舌红少苔、胃阴不足见口干的患者,加入沙参15 g、乌梅10 g、玉竹15 g;每副药水煎后分两次服用,每天服用2次,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痊愈:胃镜检查幽门口处胆汁的反流消失,黏液澄清,患者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显效:胃镜检查幽门口处的胆汁反流出现明显减少,黏液颜色明显变淡,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有效:胃镜检查幽门口处的胆汁反流有所减少,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黏液颜色有所变淡;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甚至加重[3]。
治疗组55例患者痊愈26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55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74.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多发生于术后因幽门括约肌及幽门功能失调,造成患者胆汁、胰液与肠液等内容物倒流向胃部[4],由于酸性离子含量增加,进而造成胃黏膜屏障受损,导致患者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的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胃痛、嗳气、呕逆苦水、痞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
保护胃黏膜屏障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关键。西医规范的治疗方法是改善胃肠动力,抑制胆汁分泌,降低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率,降低反流物的损害程度,应用最主要的药物为胃复安及雷尼替丁等[6]。我院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现代的药理研究显示:白芍和甘草合用,对胃黏膜屏障形成保护,并促进黏膜的修复;陈皮能够松弛平滑肌,抗炎和抗溃疡;柴胡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能够起到抗炎和利胆的效果;佛手可以解郁疏肝、和中理气,可协助柴胡对气机加以调畅;香附具有镇痛作用,对消化道积气进行驱除[7];枳实有助于胃肠的蠕动,增加胃排空的能力,减少迷走神经兴奋性,强化幽门括约肌性能,对胆汁反流起到控制的作用[8];甘草对胃、肠管痉挛起到缓解的作用;黄连、姜半夏可化痰燥湿、和胃降逆,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广木香、黄芩有利胆、燥湿清热之功,可解除平滑肌痉挛,可以有效松弛平滑肌[9]。
总之中西医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快、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