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2019-01-07 01:51
甘肃农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少数民族云南

李 雯

1.云南省民族宗教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8;

2.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各族群众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多样、弥足珍贵的民族档案资源,成为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利用互联网+档案模式,将传统档案资源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加快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新时代云南档案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创建背景

(一)政策驱动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留存民族记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总体目标。《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明确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具体内容,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2017年12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我国档案工作要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以信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抓整合、促共享”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明确云南发展的三大定位,提出要大力繁荣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将“建立和完善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档案征集项目库,构建地方特色记忆”,作为全力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少数民族档案的资源共享建设带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期。

(二)实践推动

近年来,云南省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加快“数字云南”建设。民族工作信息化取得一定成效,已初步搭建起民族工作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2012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民族宗教信息中心,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民族档案资源,挖掘档案价值,回应民族文化保护新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云南民族特色文化数据资源建设列入国家民委民族特色资源库建设试点。2013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获准立项,项目被列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2016年,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策略研究项目获云南省档案局批准立项。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该项目的成果初步运用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实现与有关部门及单位开展互利合作和资源共享,并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总结提升,把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经验逐步向外推广。

二、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壮大产业发展

当前各族群众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消费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愈增长,这将有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档案事业的转型升级。顺应时代的变革和新发展理念要求,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云南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盘活现有资源,提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文化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

(三)输出档案信息,促进遗产保护

运用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将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破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更重要的是能将许多年代久远、价值较高、容易破损的传统档案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为今后的民族文化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一手资料。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具有易破损、易腐蚀、易老化,保存条件要求高等局限。通过档案数字化和传输网络化,只需将档案信息资源一次录入,便可以实现多次输出和反复利用。许多深藏档案馆多年的珍贵少数民族历史档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又可以重见天日,展现在大众面前。

(四)集成互通共享,促进及时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存贮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便于信息的传输、检索、复制、利用,尤其对一些图片、音频、视频文件,有利于版权保护和长效利用。通过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把目前分散在各地区、各单位的资源信息集中管理,可以整合各方面的有用信息,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实践证明,共享信息规模越大,信息产生的成本越低,信息利用价值也就越大。

三、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内容

(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开发理念

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进行分析研判,确保建成的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存储分析系统、目录交换系统和业务查询系统充分满足管理使用需求。从而实现对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数据的便捷、高效、安全、智慧管理,为后续平台其他层次应用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目前,已将分布于不同介质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以数据加工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远程及时利用,实现民族档案转化为数据库资源自由流动,拉近了档案资源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从试运行中个体用户体验来看,在该平台上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传输、获取、下载、共享等功能,基本满足用户查询使用的需求。

(二)“四位一体”模式构建海量信息资源库

按照“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的原则,云南省民族宗教信息中心对云南省现有的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情况进行调研和梳理,基本掌握了民族特色资源数据的情况,包括数据类型、分类、格式、容量等信息,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工作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在完善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WCM内容管理和元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展示门户。目前,已建成云南民族宗教文化网框架,初步构建集“图”(特色村落、景观建筑、文物古迹、服饰首饰、器具工具、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老照片等)、“文”(档案资料、历史文献、民族古籍等)、“声”(民族语言、特有音乐等)、“像”(民族优秀影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四位一体”的大型多媒体数据资源管理平台,预计整个平台2019年底正式上线运行。

四、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要素

(一)云南少数民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总体规划。针对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遗产,民族古籍,文物博物,民族传统科学及民族艺术、体育、文学、节日等进行细化分类,完成平台栏目设计规划和入库目录的编撰和审定。二是标准规范。制定民族数字档案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按标准入库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三是开发系统平台。设计开发完善系统管理平台,开展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和展示系统的设计论证,建设档案资源前端展示平台。四是数据采集。整合数据资源,按时间、民族、行业、区域等制定数据采集计划,分阶段推进档案资源采集工作。五是建设资源数据交换系统。建立省级统战、文化旅游、档案等部门参加的各分库项目承建单位,各州(市)、县(区)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交换机制,整合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数据,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采集链条。

(二)云南少数民族珍稀文化档案资源数据库

按珍稀民族文化属性、类别、功能、内涵构建数据库。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收录拍摄征集影视、音像、图片等档案资料。尤其是一些散存民间,保存于老百姓记忆中,单靠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进行征集、归档和抢救性保护。从内容板块上进行划分,分为民族民居建筑,文字古籍,传统服饰,宗教艺术,传统生产、生活、劳作、工艺、节日,传统雕刻、绘画、制陶、造纸、榨糖、榨油、酿酒技术等方面。

(三)云南民族传统名镇名村档案资源库

配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启动少数民族名村名镇普查,把握名村名镇的存量、分布情况、摸清现状特点等基本情况。采用影像、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将入选国家级、省级、州市级等政府命名的传统特色村镇档案数据采集入库,并在前端展示平台开辟专题网站展示。档案资源采集要素包括:村镇分布、自然地理、民族人口、古树古街古道、民居建筑特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特色产业、传统服装服饰、特色工艺、特色饮食、传统节日、宗教艺术等村镇文化遗产。

(四)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资源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设云南22个少数民族26种语言、22种文字的语言文字资源有声档案数据库。包括: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各语种分布情况、各民族语言语音、词汇、语法,各民族文字形式、创制和使用情况,各民族语言篇章材料(诗歌、故事),各民族语言文字科研成果等。并结合教育部、国家语委已确定云南作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契机,推进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资源库建设,使之成为民族语言文字的知识交互空间和学习交流平台。

(五)云南少数民族数字博物馆建设

云南民族博物馆馆藏各类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品类最齐全。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将云南民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用三维、动画、平面、立体等方式,配合声、光、电系统,对文物进行拍摄,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艺术化提升展示。在专题展览、文物收集、文化研究的成果上,建设云南民族博物馆网上展示平台,并以数据资源整合入库的方式或链接入库方式与共享平台对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对接,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机构的公众影响力和场馆利用率,打造全天候不落幕的文化体验中心。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