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金豹,储浩然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不通,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1]。其临床以胃脘腹部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脾胃病。痞满病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2]。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其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疾病[3]。但由于其西医学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并无很好的根治方法,故其多为对症治疗,效果欠佳[4]。中医则早在《伤寒论》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后世医家以此为发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5]。针灸简、便、廉、验,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痞满的有效手段。
储浩然教授作为江淮名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临床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及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中医针灸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献力于中医针灸的临床、教育、科研及推广事业,临床针药并用,尤善于脾胃病的治疗,笔者作为其研究生,有幸随诊在侧。老师认为,痞满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阴阳偏颇、功能失调以致脾胃升降失司,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总究其机可概括为“失和”二字。储老师临床治疗痞满时,无论是归纳辨证还是在选穴配伍、针刺深度、针刺手法方面均以“和”为贵、为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针灸治疗痞满经验总结如下。
仲景多从寒热、虚实论述痞满,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湿邪夹热、夹寒。此后历代医家的辨证大都出于此[6],临床辨析痞满从虚实、寒热、湿等方面着手,各方面又可相互兼夹,则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寒湿、湿热等不同的证型。储老师认为,不论是辨析虚实、寒热,还是探讨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寒湿客胃等证型,还是探讨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归属何经,总归脱离不了脾胃枢机不利、升清降浊失和的患者本身。故而临床辨证察机时,储老师执简驭繁,以失和之人为核心,分析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偏嗜、性格脾性、职业特点;以望闻问切为基础,归纳总结虚实、阴阳、寒热、脏腑、经络。这种诊断思路断然不是另辟蹊径,恰恰正是中医辨证论治、天人合一思想最直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痞满一证虚实夹杂、寒热难调、升降不调、左右失和的特点所决定的。跟随储老师的临床实践也反复印证了这一思路,老师重视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的不同[7],当代人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及工作特点决定了其患病特点有别于古人,丰富而又多样的生活方式亦决定了多样的病机变化。临证时如老师遇嗜食肥甘油腻之人,则虑其痞满多为体内痰湿困蕴于脾,治疗时当以化痰除湿健脾为要,处以补三阴交、泻丰隆为主方;遇盲目节制过于清淡饮食之人,则思其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要,处以脾俞、胃俞、足三里及三阴交合灸法补之;遇素食辛辣之人,虑其中焦火盛为要,处以内庭、太白另泻之;当下社会生活压力大,情志因素不可忽视,怒喜思悲恐任一过之皆扰乱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结于中焦则为塞满痞胀。临证遇工作、学习不顺失意者,虑其气机郁结,处以内关、膻中泻之;遇脾性暴躁者,虑其肝旺乘脾,处以行间合期门泻之、太溪合三阴交补之。临证时储老师紧紧抓住患者本人诸多生活特点,结合舌苔脉象病史,总是能找到痞满的病机关键,准确的处以主穴,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针灸处方的核心是腧穴,其配伍精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腧穴具有的双向作用,亦是借助于腧穴配伍、针刺手法等来实现的[8]。在古今论述痞满的1612部著作中[9],计有针灸治疗痞满处方909条,主穴共179个,主要以循经选穴、按部位选穴及特定穴选穴为主,其腧穴配伍则以上下、前后、合募、俞募、合络及络募配穴法为主。《标幽赋》言:“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10]。因此储老师针灸治疗痞满时尤为重视选穴、配穴,以求准确的组合、发挥腧穴的作用,使遣穴如用药,使针灸处方如药方。临证时坚持脏腑、阴阳、气血各异抓住病机所在补虚泻实。选穴上,储老师认为痞满虽涉及脾、胃、肝、大肠及小肠等多个脏腑,但在临证时应当主次分明后各取其经,各取其俞募原络。遇痞满胀而不定、未见血分者,可左病右取亦可上病下取,循经取其四肢远端腧穴;遇胀满定处兼舌苔脉象见血滞者,则随其血之所在,取局部腧穴。在配穴上,老师力主以和为要,老师认为组方如组兵,组穴如组方,针灸处方亦如调兵遣将,兵将不和便不能制敌取胜。临床选取两穴配伍配合刺灸法便可有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气一血、开阖相济、升降相乘之功[11]。痞满病的病机根本正是气机升降失和,因此老师治疗本病常两两配伍为对以求精疏和合,老师使用合募相配、八脉交会相配以上下和,俞募配穴法以前后和,表里经相配以阴阳和。如老师取足三里、中脘合募相配以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1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痞满时,选用天枢、上巨虚相配;慢性胃炎属痞满时取公孙、内关相配治疗。另外选用天枢穴时,即便症在一侧,老师亦使用双侧,使其一左一右针法相和,如此可避免单侧天枢施以针法有失气机平衡,得不偿失。
储老师认为痞满,一病虚实寒热夹杂,病情往往缠绵难愈,其病机本身亦相互转化。随着疾病的发展,气分可能转化成血分,胃病可能累及肝脾,小痞可能变成大痞,病邪亦可能由浅入深。《灵枢·官针》言:“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13]。因此储老师认为,针之大小长短不得其用,痞满病特别是久病不愈的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孙学全通过自身针感体验,针刺的深度是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14]。治疗痞满时,储老师认为,除了应因头面胸腹四肢部位不同,还应当依据痞满的病情特点、病位深浅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针刺一定的深度,不可不加思索一个尺寸用到底。病浅针深,恐内伤良肉;病深针浅,恐难以疏泄;病小针大,恐攻伐太过;病大针小则又难以企及。痞满初发邪胜正足病位尚浅时,当选用粗针短针,针刺深度宜浅,针刺强度宜大,击邪而不伤正,一鼓作气拨乱反正使升降和合。痞满中期邪胜正不足病位深入时,当选用粗针长针,针刺深度宜深,强度不宜大,以求追邪而不伤正。痞满晚期余邪留恋邪轻位深时宜选用细针长针,以遣其邪而不与攻伐,正邪自调,升降自和而愈。
在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研究中[15],对中医古籍包括《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针灸集成》等 55部针灸著作进行全面整理,发现13篇痞满文献,共计32条条文,其大多数没有描述具体操作方法,仅有4条是在穴位功效的描述中详尽描述。在针灸治疗痞满的现代文献研究中[16],共计15种针灸方法中包括单纯针刺(占总方法的28.5%)均未有针刺手法的描述。然而针刺手法乃针刺之魂,无手法则针灸灵魂尽失[17]。老师认为,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法得当的悬殊是针灸治疗痞满优劣有别的重要原因。往往在临床工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痞满患者,针者因针法不精或偷工减料,针刺时不能把握适合、足量的手法,以致治疗效果欠佳。储老师在1992年便观察龙虎交战手法对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泌尿系结石引起的绞痛、心绞痛、牙痛等多种痛症病人的镇痛效果[18]。其发现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传统针刺手法,有其实用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治疗痞满时老师常规对腧穴施以呼吸补泻、提插补泻手法;遇胀满较甚气机壅滞急迫者,则选用四肢根结处穴施以龙虎交战手法行气缓急;遇堵闷较甚气机结而不行者,则选择腹部局部经穴施以赤凤迎源手法交通左右上下;对于病程日久病邪较深正气虚损者,则选择双侧天枢及局部腧穴施以苍龟探穴手法扶正驱邪。虽然储老师强调并善用手法,但从不玄虚手法。老师认为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烧火、透凉等诸多手法虽形色有别,但究其法意则实同。诸法皆由提插、徐疾、捻转、迎随等单式手法相互结合而成,临床用否、用何种手法当视痞满气机状态灵活选用。
患者王某,男,54岁,2008年8月20日初诊。主诉:腹部脐周胀满不适2年余。病史:患者于2006年5月13日晚饭后于公园散步时突觉腹部胀满、胸闷,患者自觉腹如船撑,胀满难忍。随即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CT、肝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见腹部膨隆,腹部无压痛、反跳痛,二便正常。予以香砂益气丸口服治疗(其它不详)后缓解。后腹胀时时反复,大便不成形,2006年11月10日就诊于安医一附院,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炎;胃黏膜脱垂。予以匹维溴胺片口服。2周后复查,诸症未减,大便略干,舌苔白腻,脉细,予以中药健脾化湿理气、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后稍有缓解,但仍反复。此后患者辗转访诊于各地名医大家,多处以健脾除湿、行气除满、疏肝解郁等药,然两年来,其腹胀未见减轻,反复发作,难以投入正常生活工作中,今特至储老师门诊治疗。刻下症:腹部脐周处胀满不适,食后方舒,腹中肠鸣漉漉,失气不爽。无腹痛,无胀形,按之柔软,未触及肿块。神疲倦怠,面色黯淡,小便自调,大便日行1次,粘滞不爽,完谷不化,夜寐欠佳,舌淡红苔少,脉细弦。辅检:除病史中辅检外,肠镜(2007年4月20日安徽省立医院)示:肝曲小息肉,直肠炎;胃镜(2007年4月21日安徽省立医院)示:浅表性胃炎;消化系彩超(2007年11月18日):胆囊息肉样病变,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痞满、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功能性腹胀。治法:调理脾胃、理气除痞。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百会、神庭、中脘、中注、外陵和腹结。刺灸法:除百会、神庭、中脘外均取双侧腧穴;百会、神庭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用提插、捻转补法;天枢用呼吸平补平泻;中脘、中注、外陵、腹结用赤凤迎源手法;足三里、三阴交施用手法后用温针灸;留针30 min,行针两次。首次针灸治疗后患者自觉腹胀立大减,自述从未如此轻松,窃以为所患即愈,复诊10余次后,患者可适度工作。后劳累即发,程度较前减轻,针灸则症减。治疗10余年至今,现其胀满程度渐弱,且范围渐小至神阙至右侧天枢穴局限范围内。根据病情变化后腹部局部配穴选用单侧,并先后调整配伍脾俞、胃俞、丰隆、公孙及章门等穴,余刺灸法同前。日前患者轻微胀满不适、发作频率低,完全正常工作,仍以针灸治疗控制病情。
按语:《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满闭塞”[2]。本案患者工作频繁出差在外,疲于奔波劳累不免饮食不节、不洁,久之脾胃虚弱,脾胃升降乏力。加之工作压力甚大,情志不遂,肝失疏泄,以致失司之气结于中焦,肠腑之气壅滞不行故而发为痞满。此后患者多方求诊,诊断未明,治疗不愈,不禁惆怅忧郁。加之方药多杂而无章,邪未去,正已伤。通过患者职业特点、生活习性结合病史诊断为痞满脾胃虚弱肝郁证。患者初次寻求针灸治疗,储老师认为,一当精简取穴,二当调神定志。基于此,储老师以调理脾胃、理气除痞为治法。选用百会、神庭以安其神;选用胃经下合穴足三里配伍脾经三阴交为主穴施以补法健脾强胃。天枢属胃经,为大肠募穴,位于脐旁,处天地交合之际,为升清降浊之枢要,故选用双侧天枢为主穴以沟通上下,左右同施又防其升降有偏。后又加用脾胃之络穴公孙、丰隆相配以和脾胃升降。另增章门、脾俞、胃俞加中脘两两俞募相配以增调理脾胃之效。因患者胀满范围缩小,储老师随证思和,腹部配穴调整为单侧,选取右侧肾经中注、四满及外陵。储老师坚信针刺手法的重要性,远端及背部腧穴采用提插捻转补泻;腹部配穴交替施以呼吸补泻平补平泻、赤凤迎源飞经走气。《金针赋》载:“赤凤迎源……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围飞旋”[10]。储老师认为,用此法不必玄虚,指出此法针刺先深后浅,结合提插、捻转、指飞而成。考虑日久邪深堵闷较重,予用3寸毫针,先将针进至地部得气后将针提至天部针体摆动,再至人部得气后以拇食二指捏针柄,一捻一离, 如展翅飞旋。储老师认为,此法行气守气、深浅交通,临床施用痞满大减。然而,由于患者追求针刺手法的刺激感,对于行针时间、频率要求较高。其常由学生盲目刺激,年复一年不免伐之失度,得不偿失。基于此,今后治疗当规范手法、施术有度,另当重视手法施用于四肢远端根节腧穴的作用。嘱该患者调畅情志、注意针刺前后禁忌的同时定期予以影像学及生化检查。针刺有效,却未净去其邪,幸功亦当思变。更赖患者坚持不渝,医者更当精究原机,智勇追寇,兹以此案,体吾师思虑权和之良苦!
针灸治病效果肯定、效能有限、效价优异[19]。“和”法既是治法,也是目的,是中医治病要达到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痞满总属脾胃升降失和,以“和”的思想指导针灸治疗痞满正是中医理论最质朴的体现,储老师以此针灸治疗痞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经验主要概括为“和”字,即辨证论治当与人和、选穴配伍当权和、针刺深度强度当与邪和、针刺手法当与气机和。除此之外老师亦强调灸法及推拿在治疗本病的积极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总结。老师常言“针灸无效,未得其术也”,对于痞满等病治疗经验之类老师从不固定某几证、某几穴、某几法之言。老师强调“规矩之法在于师,方圆之法在于子弟”,要求针灸临床当师灵素、甲乙、大成等针源,鼓励灵活运用、随机应变,做到经验规矩治法之形与临床思维之神相合,以致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