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甘肃省陇西县和平乡畜牧兽医站,748100)
口炎,中兽医称为舌疮、口疮,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口炎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种类很多,其中又以卡他性、水疱性、溃疡性口炎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夏末、秋初季节。本病的特征是牛采食、咀嚼困难,流涎,长期可致消化不良。
机械性刺激,如采食未碱化处理的麦糠、麦芒,以及误食尖锐物体如铁钉、铁丝,另外锐齿也可致本病的发生。如采食过冷或过热的料水,采食有毒植物、霉变饲料,误食石灰、氨水以及刺激性药物等。其中采食不当可致水疱性口炎;口腔不洁、细菌感染可致溃疡性口炎。本病常继发于维生素A 缺乏,喉炎及汞、铜、铅的中毒,以及一些传染病如口蹄疫、水疱病、牛恶性卡他热等。
由于病牛口腔黏膜敏感性增高,因而采食、咀嚼缓慢,流涎,有时吐出混有黏液的草团,口腔有腐臭味,口腔黏膜水肿、潮红,病情严重时拒绝采食粗硬饲料,使肉牛掉膘,奶牛产奶量下降。
2.1 原发性口炎
牛精神、体温、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预后良好,一般7~10 天即愈。
2.2 水疱性口炎
牛病初除呈现上述症状外,体温稍有升高。在唇内、颊、舌、齿龈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内含透明或黄色液体的水疱,经3~4 天水疱破后形成鲜红色、边缘不整的烂斑。约5~6 天的后上皮新生而愈合。
2.3 溃疡性口炎
牛由于口腔黏膜疼痛,咀嚼无力,拒绝采食,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大小不一的糜烂坏死或溃疡灶,并有灰色不洁的恶臭唾液流出,有时可见齿龈出血,牙齿松动或脱落。一般可经10~15 天而愈,如并发败血症,则预后不良。
根据黏膜的炎症变化,流涎、咀嚼困难,口温增高,舌苔增厚,吞咽无异常和口腔检查可看到有局限性或弥散性红、肿,触诊热、痛,尤其是在硬腭黏膜处炎症更为明显,舌面常有灰白色舌苔和恶臭气味可以确诊。
合理调剂饲料,防止牛采食变质霉烂的饲料,误食毒物以及对口腔黏膜的机械性或理化性损伤。
5.1 西瓜皮炒焦研末,撒布患处。
5.2 黑布烧成炭,加少许冰片,混合撒患部。
5.3 白丁香(麻雀粪)2 份,白糖3 份,共为细末,涂于患部。
5.4 血余炭(头发烧炭)10g,鱼肝油20ml,混合均匀,抹于患部。
5.5 白及末100g,冰片10g,麻油50ml,先将麻油50ml 烧开,放入白及搅拌均匀,待凉后加入冰片,涂擦患部,每日1~2 次。
5.6 黄柏粉30g,甘草粉30g,冰片5g,煅硼砂10g,共研细粉,每天3 次吹患部。
5.7 锅底灰35g,枯矾70g,人中白(人尿碱)35g,冰片7g,共研细末,涂于患部,每天2 次。
5.8 山药30g,冰糖30g,共为细末,撒在患处。
5.9 蒲黄、干姜等份,共研为末,涂在患处后揉搓。
5.10 白蜡树叶、甘蔗皮炭各15g,人中白1.5g,锅底灰30g,冰片1.5g,共研末,盐水洗患处后涂擦,3 次即愈。
5.11 冰片5g,硼砂25g,元明粉25g,朱砂6g,共研细末,每次用小竹管或纸管吹人患部少许。
5.12 硼砂10g,蜂蜜30g 或加煅石膏末6g,和匀装小纱布口袋,系噙牛口中,每天换药次。
5.13 地胆草、穿心莲、鸡矢藤、黄栀子根各250g,水煎,一次内服。
5.14 五味子100g(炒至灰褐色),冰片4g,轻粉1g,共为细末,充分混合均匀,用消毒液清洗患部,均匀撒布药末,每天1 次,连用5 天。
5.15 雄黄6g,冰片1.5g,朱砂1.5g,儿茶6g,茶油适量(另用)。先将患处用盐擦洗直至微出血,然后将上药合研细末,调茶油涂敷,每日2 次,连用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