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辉
(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但具体病因还不明确,不同个体间病因和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且高血压病程长,进展缓慢,需要临床大夫综合分析,对症处理[2]。临床上现经常采用口服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现研究它们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进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采用口服缬沙坦来控制血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4~75岁,平均(55.13±5.43)岁。采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药物治疗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7岁,平均(55.15±4.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者,心智不正常等。谨遵医嘱,控制饮食与行为习惯,停止服用其他类型降压药,服用指定药物。
1.2.1 实验组:口服缬沙坦散片,初始剂量为80 mg/d,1次1片,早晚两头测量血压1次,若效果不明显者可安医嘱增加剂量[3],服用2个月。
1.2.2 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含片,初始剂量为5 mg/d,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血压指标,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的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显效+完全显效)/总例数×100%[3],完全显效:血压恢复正常,显效:血压可能为恢复正常,但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性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置为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压指标比较:治疗前,实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62.15±10.12)mm Hg、(100.56±5.12)mm Hg,对照组分别为(163.12±9.56)mm Hg、(98.56±4.96)mm Hg;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0.12±3.76)mm Hg、(85.46±2.19)mm Hg,对照组(128.56±2.83)、(86.74±2.84)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中显效患者16例、完全显效患者15例、无效患者9例,即实验组显效率为77.5%。对照组中显效患者15例、完全显效患者14例、无效患者11例,即对照组显效率为7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心率增快患者2例、面部潮红患者3例、头痛患者1例、下肢水肿患者0例,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心率增快患者4例、面部潮红患者5例、头痛患者3例、下肢水肿患者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明显(P<0.05)。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尚无法根治,临床上大多采用降压治疗来控制病情,目的是为了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4]。
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药,抑制了钙离子的跨膜转运,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下降,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且疗效个体差异小,对血脂、血糖等无明显影响[5],服药依从性好,对老年人高血压有良效,服用过高的含钠食物也不会影响降压效果,长期服用还能抗动脉粥样硬化,但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迷走神经症状[5]。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ATⅡ受体亚型AT[6]1,更充分的阻止ATⅡ的血管收缩、水潴留和重构作用。降压作用持久,一般在6~8周达到最大效果,持久而平稳,优点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依从性高。对于高钾血症,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7]。
总之,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差不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缬沙坦比苯磺酸氨氯地平要低,建议根据患者病情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