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鑫 闾雅婷
殡葬是指对逝者的遗体采取一定方式和礼仪进行处理的过程。殡葬形式在社会变化中也因时因地而不同。现阶段殡葬形式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厚葬,其次是农村地区多以土葬为主,再次是铺张攀比的奢靡之风盛行。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节约土地资源,国家在20世纪末陆续出台殡葬管理条例,逐步落实殡葬方式改革,但在农村仍存在骨灰装棺二次埋葬的现象,农村殡葬形式的改革落实任重而道远。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会带来养老问题,还会带来墓地问题。在农村,存在广大民众安葬负担重、土地供应压力大等问题,一些地方还存在为片面追求火化率,骨灰装棺再葬等问题。在绍兴农村还保留着老人过六十修寿坟的习俗,阴宅修筑得越气派则表示子女越孝顺,修寿坟的花费一般均在三万元以上。
通过有目的地走访绍兴农村,并结合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当地墓葬改革进程与墓葬现状。依据预先收集的资料,结合实际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同时查找文献研究资料和论文,作为调研的参考。
作者对绍兴农村地区殡葬改革中存在骨灰装棺二次土葬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办一场丧事花费不低,大部分丧事费用在数万元,有的甚至超过十万元,具体数据见图一。据了解,20世纪实行殡葬改革以来,绍兴农村普遍接受火葬形式,但传统丧葬排场并未减少,尸体火化后还会再装棺,加上聘请琐呐班、置办寿衣孝具、宴请宾客等,所需费用比普通土葬还高。由此造成耕地占用没减少、农民丧葬费用更高的现象愈演愈烈。然而一些职能部门只管收费罚款,是否土葬并不追究。
此外,还发现绍兴农村老人存在修建寿坟的现象,但近几年此现象有所减少,村里大多数都修建了公墓,见图二。在之后的调查中也表明,许多人不再讲究丧葬的排场,反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但当地村委对于殡葬改革的工作还不够重视,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过殡葬改革有关的宣传与推广,见图三。
历年来,“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认为子女对老人的身后事操办体现着孝心,而讲究“入土为安”的民风民俗更是深深影响着当代人,许多人尽管接受了火葬的形式,但仍希望最后装棺土葬。调查发现,根据整改条例,绍兴当地政府已经拆除了九成以上违法修建的寿坟,但村民对此反应强烈,仍有一些“钉子户”拒不配合。
图一 绍兴农村一场丧事费用开销
图二 农村寿坟修建统计
图三 殡葬改革相关宣传与推广调查
绍兴当地农民普遍缺乏对骨灰处理办法的了解与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听说过村委会(居委会)进行公墓等绿色殡葬的宣传与工作。当村民不知道更好的骨灰处理方法时,“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便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农村殡葬改革异化的症结之一是殡葬基础设施和殡葬服务跟不上殡葬改革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墓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农村殡葬服务供给能力。绍兴农村虽积极响应国家整改政策,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仍出现资金不足而公墓建设滞后的现象,公墓的数量和规模也达不到殡葬改革的需求。
农村二次土葬的现象与有关部门对殡葬改革工作认识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国家施行殡葬改革的目的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倡节俭文明办葬。但相关部门认为只要提高火化率就可以了,对乡镇干部的考核也以火化率来衡量。这就导致了村干部过度重视火化率,而忽略了对于火化后的骨灰处理,间接导致了二次土葬现象的出现。
“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既能做到土地循环利用,绿色环保,也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通过走访了解到,农村大部分人不了解绿色殡葬,因此在除利用现有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手段外,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渠道和相关干部下乡走访宣传等形式宣传绿色殡葬。
加大资金投入,在乡村建设骨灰楼及公墓以满足村内殡葬改革推行的需求。例如在村内公祠中建设骨灰堂,这样既能减少占地面积,又可循环使用,且方便群众的祭拜。完善公墓的建设环境与规模,同时给予村民拆除寿坟的补贴,推行奖惩制度,鼓励村民使用公墓下葬。
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改变认识,不仅要重视火化率,更要关注火化后骨灰的后续处理。如今农村的火化率已经很高,以此为基础,应把重点监管工作放在火化后骨灰的处理上。对于不配合执法的村民,避免采取强硬措施与其产生正面冲突,对于绍兴当地存在的强行拆除寿坟导致老人自杀的现象,有关部门更要重视,做到文明执法。
笔者对绍兴农村墓葬改革中骨灰二次装棺土葬现象进行调研,了解了当地的殡葬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农村丧葬排场铺张攀比耗资、骨灰二次装棺土葬侵占土地资源及居民思想、殡葬改革推行力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
因此,建议绍兴当地村委(居委)从思想与实质两方面入手,加强“绿色殡葬”的理念宣传,从意识形态上改变原有思想,进一步简化丧葬排场。同时完善公墓的建设及与居民利益相关的保障政策,推进殡葬改革的有效执行,给自然留下空间,给农业留下良田,给子孙留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