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俊
摘 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的选择跟大自然一样可以多样化、自由化,可以写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个人,可以写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山水等。因此,想要改变作文的有效教学,就需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从课堂走进生活。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生活
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不喜欢上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即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一样,全凭想象。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把生活带进作文呢?
一、让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
万千世界,太多的人、事、物、景可供写作,学生若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所有的物体、美景,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那么在写作时也就无从下笔。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积累习作所需的素材,让孩子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在遇到任何写作时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比如,春天带学生去观察公园里的迎春花、小草、柳树、湖水等,让学生从形、色、味几个方面留心观察。初冬,万物凋零,而校园旁小区里的三叶草却毫不畏惧严寒,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我让学生去小区里观察三叶草,并查找有关三叶草的资料,学生了解到三叶草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还是一种能治疗咳嗽、哮喘的中药。
在观察各种植物的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查一查。并鼓励学生自己种一些植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体验劳动的滋味,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二、让学生带一副过滤镜区分生活中的真善与美丑
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局限于家庭、学校、游乐场,所能获取的写作素材少之又少。每次寫作都会感到“没啥可写”。这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写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评价生活中的真善与美丑,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些人不给老人让座,我把这一幕用手机拍下来,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学生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感悟让我眼前一亮。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到如今人人口中的正能量进行书写。从对这两位孩子妈妈的所作所为的不满,以及对孩子终身的影响进行评价。几张照片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真善与美丑。也让学生明白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小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语言的表达才会有不竭之源,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相连,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乐于表达。
三、让学生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作文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作思路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大多数老师套用死板、枯燥的训练方式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到如今还有老师套用“老三段”让学生写作文。而我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尽可能地让作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课堂。
我在教学一篇有关体验的作文时,看着学生无助的表情,我知道对于学生,真正自己体验的生活凤毛麟角,让他们自己去写这篇作文无疑又给了他们一次编撰的机会。因此我在教室里给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的机会,虽说体验的生活有点沉重,但学生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有了写作的素材与感受。我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第一,体验无臂人的生活状况,不用手和胳膊想办法穿衣服;第二,用嘴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三,蒙上眼睛绕教室走一圈。孩子们体验的过程充满刺激与兴奋。体验之后用最短的时间写下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而且将残疾人生活的不易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残疾人生活如此的艰难,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帮帮他们。一次作文教学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写作技巧,还有对生活的感悟。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爱写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因此,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我都尽量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