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琛 刘信
摘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本文用指数法进行要素分解,分析我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分解;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2-0230-03
0 引言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核心问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被视为科技进步贡献率,近年来,我省一直使用经典的索洛余值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测,2017年度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1%,领先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2.3个百分点,但距离2022年68%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1 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分解测算
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作为基础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建立测算的指标体系如表1。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如式(2),Malmquist指数具体形式如式(1)所示。
M=(1)
M=effch×techch=tfpch (2)
其中,距离函数Dt(xt,yt)是技术效率的倒数,它测算了产出向量y最大可行的半径扩张。Dt(xt,yt)可通过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得出。tfpch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这个指数测量t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effch是在要素自由处置条件并且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这个指数测量t到t+1时期每个观测对象在生产过程中追赶最佳技术边界的程度;tech是技术进步指数,这个指数测量t到t+1时期之间技术边界的移动。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浙江省2000-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如图1,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均超过1,且居于技术效率之上;而技术效率曲线位于1附近上下起伏,这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是由技术进步效应引起的。
2 目前我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2001年以来,我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逐步转型期,从2001-2009年,我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经过了从依靠规模扩张和技术引进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转变,低水平重复的规模扩张模式导致了边际效益递减,资源利用率较低,因而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走势。第二阶段为创新驱动期,2010-2017年,我省全要素贡献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通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全要素生产率也随之上升。
(2)我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是由技术进步效应引起的。技术效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两部分因素共同作用。一是技术效率,又称为再配置效应,指资源在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效应;二是技术进步效应,指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产出来实现技术进步。
(3)我省以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为代价,用于降低污染物排放率和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部分投资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考虑了污染物的排放,将修正后的绿色GDP作为产出来测算,我省全要素贡献率水平明显提高了。考虑投资的资源消耗提高了我省全要素贡献率,我省将一部分的投资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非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增加R&D经费支出、研发人员等软投入因素,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加大R&D经费、R&D人员的投入,扩大企业技术经费支出,疏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减少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消耗,能够有效提升我省的全要素生产力水平。
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指标跟兄弟省市的对比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为主要内容的软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产出有待加强。目前,我省资源配置效率与先进省份比较还存在差距,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为主要内容的软投入需要加强。2017年,广东、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2200亿元和2320亿元,是我省的1.75倍和1.84倍,2017年我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3%,低于江苏(2.63%)、广东(2.61%)。2017年浙江省R&D活动人员数为39.8万人年,广东和江苏均超过了56万人年。研发科技创新产出不足,发明创造能力有待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等产出指标都落后于兄弟省市,2017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为37.7万件,落后于广东(62.8万件)、江苏(51.4万件)。在科技与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上,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近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近3年高校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占科技人员总量的2.8%,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占科技人员的1.8%。
(2)企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发挥不够充足。浙江省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業为主导,近年来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快速发展,如淘宝网、海康威视等,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整体上,浙江企业层次偏低,创新资金来源单一,企业技术获取支出偏低,技术效率和产学研合作不足。2017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9047家,广东、江苏分别为32718家、13661家;2017年,我省引进技术经费支出7.58亿元,广东、江苏分别为94.6亿元、29.4亿元,落后程度较大。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不够,民间投资增加需要更多的动力。针对企业的服务平台有限,公共基础建设设施也需要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也需要更进一步的落实,运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化解产能过剩、有效投资不足等问题。
(3)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转换,资源要素有待优化整合。聚焦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合理纳入经济发展的成本中。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集群分散,创新资源不能有效集成,技术效率不足,资金链和服务链也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增长。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我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对策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经久不衰的引擎,是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3.1.1 建立起全社会R&D支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既要统筹好公共财政支出,又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完善科研经费投放机制,在资助方向选择、资助效果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公共科研经费的配置效率,逐步建立起全社会R&D支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R&D投入。2019年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享受加计扣除的政策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1.2 激活创新主体的活力,做好创新资源的引进和培育
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本的存量优势,做好创新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加大“千人计划”等尖端科研人才引进。在招才引智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着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鼓励分配制度向创新和研发科技人员及技能人员倾斜,增加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激励。
3.1.3 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
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方的权益,也要注意过度保护可能对技术扩散带来的阻碍。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力争把更多的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引入浙江转移转化,大力推进全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线上线下覆盖的“互联网+”科技大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机制。
3.2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3.2.1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即技术效率。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技术,有助于提升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抓紧建设科技创新大平台。面向国家战略布局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大网络。
3.2.2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进步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创新的中心,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浙江存在大量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依靠劳动力、资本数量的增加来实现产出的增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求转变传统依靠资本、劳动数量增加来扩大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培育科技企业发展的生态群落,着重提升中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3.2.3 抓好政策落实,推进制度创新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抓好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地落实,减税降费,积极刺激扩大企业的有效投资,促进科技进步。建立目标导向机制,全要素生产率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引导创新发展的指标,作为一种宏观激励信号,为政府制定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贴切的可持续增长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现行监管规制。让市场决定之手和政府有为之手在高质量转型进程中和谐前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新政,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3.3 引导产业结构转换
3.3.1 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通过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转型发展,优化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梳理“10+1”传统产业,找出产业链条上技术薄弱环节,通过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运用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手段,加大新技术新服务的推广应用,补足产业链上的短板。通过围绕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手段,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转变,全面提升我省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生产技术效率,进一步提升我省全要素生产率。
3.3.2 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实现产业集聚,既能减少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的成本,又能实现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最终带来区域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中力量建设创新大基地、环杭州湾经济区,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扩容提升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服务产业、企业发展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高新园区核心载体作用,加大对园区的考核和支持力度,促进战略型新兴产业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和垂直化整合。
从追求GDP增长,到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一个历史演变,也是一个时代升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所在。跨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必须有新动力,要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的指导下,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新动力,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6):111-122.
[2] 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J].中國社会科学,2006(02):55-66+206.
[3] 陈正其,吴彤琳.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论坛,2018(02):68-73.
[4]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
[5]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05):46-53+80.
[6] 张家亮.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8.
[7] 蒋一琛,孙志洁.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0):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