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东仙
虚拟情境并不是虚假的情境,简单来说是利用现代的虚拟技术来创设的情境设置,它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情境结构方式,只不过是被数字化了,与生活情境相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具有便捷性、经济性的特点,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情境与事物,同时,它又具有虚拟技术的艺术美感、独特的教育价值等,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图画与视频创设情境
虚拟技术中的图片与音频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最常见的虚拟情境模式,它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它们都是通过再现古诗词的情境来完成辅助教学,在写景、状物类古诗中最为常见。利用图画与音频创设情境,其实就是把古诗词的内容形象化的过程,将抽象的诗词语言转变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图像,以直观的方式再现出学习的内容,弥补了生活情境创设的困难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虚拟情境创设中,图画与音视频资源不但包括在课堂上展现的能够再现课文内容的图画与视频,还包括平常所用的插图、挂图、辅助性教学视频、电影、音频等资源。同时,图片再现的方式也不只包括老师准备的图片,还包括学生根据诗意创作的图画。
二、利用音乐创设虚拟情境
音乐是古诗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虚拟情境,音乐能够给人一种丰富的美感,音乐语言有其独特性,既微妙又能震撼人心,让人陶醉其中。在古诗教学中,常常利用音乐来创设虚拟情境,主要是利用音乐来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教学中结合诗意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让学生渲染的氛围中,产生出不同的感悟与体会,在音乐独特的节奏的烘托下,建构出对于诗歌形象的独到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情境并不只是老师在课堂中播放的乐曲、歌曲,还包括老师和学生自己演奏的乐曲等,这都是可利用到虚拟情境创设中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在音乐渲染氛围时,选取的音乐要与古诗的意境相一致,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三、虚拟情境要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好多老师因为对教材把握不够充分,所以在进行虚拟情境创设时,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方式,要知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这些老师在备课时很少立足于文本进行考虑,只是站在经济、费时少的角度而去选择运用多媒体手段,因为这些都很容易创设情境。要知道情境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调节课堂教学的氛围,它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来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情境的选择前提是要忠实于教材本身,要从诗词文本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只有这样设计的情境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前提,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形式那就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了,最终只会走向形式主义。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虽然方便,但是要考虑使用的效果,这才是创设情境的前提,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充分思考,将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梅花》一诗时,因为校园中的梅花随处可见,应时而开,老师就大可不必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梅花的图片,可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带领到校园中,让他们亲自观察梅花的特点,产生直感感悟,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梅花》一诗将生活情境与虚拟情境结合的学习案例:
老师:(利用媒体展示出一幅在雪中开放的梅花图片)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梅花》一诗结合图片,总结一下梅花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合上书,看屏幕上的梅花图片,哪位同学来说说梅花的特点?
学生1:梅花在雪中开放,说明它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学生2:梅花是白色的,它和雪花相映成趣,融为一体了。
老师:梅花和雪都是白色的,那怎么来区别二者呢?
学生3:梅花有扑鼻的香气,可是雪花没有。
……
老师:同学们都看到了梅花的各个方面,可是你们真的了解梅花吗?现在请同学们随着我去咱们的校园里,一起近距离和这朋友接触一下,看看它真是大家所说的样子吗。
(师生共同到了学校花坛边,认真观察梅花。老师适时地做引导。)
老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花坛里的梅花和书本上写的一样吗?
学生4:咦,老师我发现花坛里的梅花是粉色的,而书上的梅花却是白色的。
老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颜色不一样,说明梅花并不只是一种颜色。(老师捡起地上落的花瓣,让学生观察。)同学们请仔细看看,手里的梅花它有什么特点,是几个花瓣呢?
学生5:6片。
学生6:7片。
学生7:是心脏形状。
……
学生开始展开讨论。
这种虚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兴趣,避免了滥用媒体的弊端,学生通过图片中的梅花与生活中的梅花的对比与观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种相结合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45-48.
[2]孔凡成.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學中“情境”的反思[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7-100.
[3]董远骞.略谈中国教学流派:参加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有感[J].课程.教材.教法,1997(3):6-9.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