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
在我国当下通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并没有很高的关注度。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厌恶和抵触心理,因为学习并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人学习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模式进行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让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对学习产生热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学生只有在有了相关的问题意识之后,才会就自己所学提出问题和活跃思维,并且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如果想要形成问题意识,那么就需要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坚实。因为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就会导致其知识面狭窄并且单一,这会阻碍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去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程度。科学是一门涉及很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教师根据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开展学生基础知识的预习和铺垫。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下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前预习,并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疑问和解答。这样的预习环节可让学生更好地熟悉相关知识,便于其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开展教学工作,也会十分顺利,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学生在观察生活实际的时候,会对一些不认识或者不了解的事物和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这也是问题意识初步形成的基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设置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生活中的探索和观察,或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想象能力。而且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由想象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处于一个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假设学生的某些想法是错的,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或者查证资料去纠正错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很好地保护其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予重视,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的。所以,对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都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教师应当切实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独立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发散和锻炼过程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态,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会更加乐于提出问题,促进自身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发散,并且有效地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发问、敢于质疑,让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有更好的沟通交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项目的及时调整,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如果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指责。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错误之处指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可以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信任教师,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
【作者单位:泗阳县三庄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