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然
每隔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与“重返一二线”的争论就会在高知人群中发生一次激烈的碰撞。
这背后是人们对大城市发展红利的渴望,以及对“大城市病”日渐恶劣的无奈。周末夫妻、睡城,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严重不合理的标签。
改变“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加强区域联动,打造中心城市与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宜产宜居的网状节点城市协同发展的都市圈,是从空间结构上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所在。
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都市圈发展将重构中国区域的经济版图,创新力量、技术、高端人才,会从一线城市引入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层中。
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区域协同、人才聚集、基础建设、产业培育都是影响都市圈高效发展的难题,而产业新城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
都市圈概念最早出现在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美国东海岸的城市化》一书中,将那些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紧密联系的城市称为都市圈。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都市圈包括纽约、东京、巴黎、伦敦、北美五大湖、美国西海岸都市圈等等。
这些都市圈占地面积小到万余平方公里,大到十数万平方公里,有些已经发展为都市连绵区。它们虽是全球财富的汇集之地,但创新动力与主力产业却各不相同。伦敦都市圈以文创见长,美国西海岸城市群以科技、娱乐产业为主。
这些知名都市圈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人口密度大、交通网络发达、城市优美、环境宜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城鎮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也成为全球都市圈俱乐部中的重要一员。
综合中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都市圈发展的三个条件中国都已经同时具备。
首先是城镇化率超过50%,201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近60%。其次是核心大城市足够发达,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堪比国际大都市。
我国环核心都市圈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在充分成长,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数目多,而且质量相对较高。这些地方将会是新的城镇化人口和新产业驻留的重要选择。
最后,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特别是地铁和市郊铁路发展迅速,围绕一二线中心城市,正在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通勤圈。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都市圈不仅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空间特征,也已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国家发改委在《意见》中提出,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要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经历了三四十年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在很多城市虽然严重,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同样严重。
在天津生活,每天坐着城际快轨到北京国贸上班的白领依然不少。北京也有10%的居民平均通勤距离超过43公里,每天上下班相当于两个马拉松,除了上下班的奔波劳累,还得承受居住地缺少学校、医院、商场和休闲娱乐设施等的种种不便。
顾强认为,未来中国想要打造高质量发展,并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需要加速空间、基建、服务、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一体化,但目前在我国,尤其是跨行政区划的外圈层发展,仍面临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等诸多问题。
在规划层面,由于缺乏法律法规支持,相邻的不同行政区划在规划中存在相互协调和衔接问题。
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以北京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外围河北廊坊、保定、张家口等毗邻区县协同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北京市总体规划只强调了“加强跨界发展协作和共同管控”原则,而且在具体执行中,管控优先于协作。
在投资运营层面,都市圈外围县财政实力有限,按现行规定它们很难自行承担对接中心城市的高强度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难以自行搭建承载高端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的基础环境,受政府行政职能限制,难以构建跨区域联动、可持续发挥的城市运营和产业运营管理模式。
当然,这都是中国目前都市圈发展的通病,除了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外。从多年的地方实践经验看,引入以开发性PPP模式开发运营的产业新城或可打破这种僵局,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我国首部开发性PPP模式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开发性PPP概论》,对开发性PPP作出定义:即开发性PPP模式是指在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等综合开发服务,社会资本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和显著风险,投资回报原则上来自合作新增财政收入,并与绩效挂钩,实现激励相容。
产业新城开发性PPP模式缓解了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促进都市圈与外圈区域联动,为外圈区县聚集高端人才与技术、产业培育提供了保障。
华夏幸福是以产业新城开发性PPP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运营产业新城的头部企业。具体来说,产业新城开发性PPP是在现有PPP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域发展的需要,为其在规划设计服务、土地整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城市运营维护六大领域提供全流程综合性解决方案,为都市圈外圈层招商、引资,吸引高端人才、技术、产业。
位于北京天安门南50公里的河北省固安县位于“京津保”三角腹地,古有“天子脚下”之称。
十几年前,固安还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县域工业以钓具、滤芯、塑料为主,全县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2002年,华夏幸福与固安县政府合作以PPP模式建设运营产业新城,经过十多年努力,现在的固安,不仅靠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与北京形成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还跻身中国县域经济创新力前三甲。
坚持龙头引领、创新驱动,多举措完善区域创新生态圈,是固安产业新城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新型显示行业,维信诺是中国大陆第一家OLED产品供应商,其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可广泛用于手机、电脑、车载显示和电视等产品中。
固安产业新城成功引进了维信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以这一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显示企业聚集,初步形成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有了高新科研企业集群后,要想将科技成果转化,就离不开资本的趋动。
在产业新城的建设中,华夏幸福还和产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建成从天使、孵化、加速到并购、上市的全价值链投资体系,加速创新创业项目快速成长,走向成熟。
目前,除北京、上海之外,在南京、杭州、武汉、郑州、广州等15个都市圈,华夏幸福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计打造了70多个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还需政府多方主导,这会让项目更容易落地,城市边缘的产业新城要和都市圈中的人才结构和科研优势相结合。”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认为。
顾强则表示,围绕都市圈布局的产业新城,在规划建设全过程中,都应牢牢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中心城市,结合区域特点与优势,坚持龙头引领创新驱动,多举措完善区域创新生态圈,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他认为,要促进都市圈空间的合理化,促进都市圈的发展,也要把周边的微中心和节点城市纳入到都市圈规划。
但位于都市圈外圈层的产业新城,在发展前期往往会面临较大挑战。
罗兰贝格房地产与区域经济行业中心首席研究员刘羽建议,产业新城运营时布局一些速赢方案,如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吸引单体量规模较大的企业入驻。
他还谈到,地方政府可以对特定行业推出有差异化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快速实现前期的产业人口导入,以及市场各方对片区开发提速的正向预期,加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产业新城多布局在都市圈外圈层,以中小城镇居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吸引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然让地方政府头疼。
顾强认为,企业和人才的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也正是都市圈经济的潜力所在。
毫无疑问,谁的环境好、服务好,谁的吸引力就强。
嘉善县是浙江省嘉兴市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经济基础较发达,但当地政府希望重新构建嘉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上海、杭州等高端人才入住。
为此,华夏幸福从创新引擎、产业载体、生态平台、营商环境等四个维度出发,为嘉善吸引高科技人才。
首先,华夏幸福为嘉善产业新城引进了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医疗大健康两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这两个都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能产生高利润率产品的行业。
資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制图:颜斌
为了让产业落地,为企业与人才提供舒适的营商环境,华夏幸福调整策划思路,没有将嘉善设计成类似固安的工业园区,而是为其设计了楼宇经济园。
根据嘉善产业新城中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空间诉求,华夏幸福建设了商贸办公楼、科技研发楼、都市智造楼、影视传媒楼等各类楼宇载体约14万平方米,2018年,楼宇经济给产业新城营收规模带来200多亿元,税收合计突破4亿元。
安居才能乐业,嘉善产业新城还对标上海,不断完善城市配套硬环境。
六年来,嘉善产业新城铺设道路30公里,建成云湖公园等景观绿化64万平方米,并引进上海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包括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嘉善ACE澳华国际幼儿园、嘉善县妇幼保健院等,解除了科技人才在嘉善落户的后顾之忧。
2018年短短一年内,嘉善产业新城就引入了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吸引了上海交大、同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各大重点高校的科研人才团队入驻。
刘羽认为,企业在城市开发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还需要借力。做好政府、企业、市场及客户四个方面的高效对接,才能事半功倍地做好产业招商导入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打造。
来自华夏幸福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过去八年中,我国城镇化人口65%进入到了30个都市圈。未来10年甚至20年,新增的城镇化人口也会集中在都市圈的外圈层,这是世界上主要都市圈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现在主要核心都市圈发展的现实。
放眼全球,各国竞争已经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转换到创新能力的竞争,具体体现为都市圈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
顾强表示,今年市场投资的逻辑已经向头部都市圈发展,科创板上市企业中,长三角区域占了45%。都市圈创新的高度决定其发展的天花板,构筑了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而留住高尖端人才无疑是保障创新能力的最有力武器。
未来,产业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会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并成为缩小内外圈层落差、助力都市圈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