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的解析

2019-01-06 06:38贺晓凌
新一代 2019年22期
关键词:物理化学

贺晓凌

摘 要:物理化学课程中,化学动力学部分通过反应机理推导复合反应速率方程,是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本文结合实例,对“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进行解析。

关键词: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学生学习感觉困难较大,其中化学动力学部分通过反应机理推导复合反应速率方程,是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本文就“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进行解析。

一、复合反應速率近似处理法介绍

化学动力学部分,研究的重点是反应速率、速率方程以及相关定律、理论。

对于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依据质量作用定律,根据反应方程式直接写出,但对于非基元反应,则需要通过机理推导速率方程。非基元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如果按数学方法处理,每个基元反应可以列一个微分方程,需要解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这样求解复杂程度加剧,甚至有的反应无法求解,因此,采用近似处理法相当必要,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而且得出正确的结果。

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包括三种方法[1]:

(1)速率控制步骤法:

连串反应由一连串基元反应组成,每一个基元反应都有一个反应速率,但总反应的反应速率由最慢一步反应的反应速率决定,因此总反应的反应速率近似等于最慢反应的反应速率。

(2) 平衡态近似法:

机理为A+B  C→D的复合反应,前边为一快平衡,后边为一慢反应,求其速率方程可用平衡态近似法。

平衡态近似法的解题思路为:根据慢步骤,依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速率方程,但此时速率方程中往往含有中间产物的浓度项,再通过前边的快平衡,利用平衡常数和各反应组分浓度的关系,将中间产物的浓度求出,代入慢步骤的速率方程,进行数学整理,最后得到总反应的速率方程。

(3)稳态近似法:

连串反应中,若中间产物非常活泼,一旦生成,立即经后续反应反应掉,因此其浓度没有积累,不随时间变化,即dCB/dt=0,式中CB为中间产物浓度,t为反应时间。

在三种近似处理方法中,控制步骤法由于太简单,经常和平衡态法结合应用,所以归纳起来,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主要是“平衡态近似法”和“稳态近似法”两大处理方法,那么两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尤其是“平衡态近似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的反应机理不适合用平衡态法,但学生错用而导致解答错误,下面结合实例对两种近似处理法进行解析。

二、结合实例对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法进行解析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第六版《物理化学》教材中,“化学动力学”一章有一道课后习题如下[1]:

若反应A2+B2→2AB有如下反应机理,求各机理以AB表示的速率方程。

对于第(1)题,反应机理中前边为快速平衡步骤,后边为慢反应步骤,符合平衡态法所要求的反应机理的特征,所以可采用平衡态法进行求解。但对于第(2)题,虽然也存在快速平衡步骤和慢反应步骤,但不能采用平衡态法,而是根据中间产物A和B生成速率慢,而消耗速率快,其浓度不会随时间变化,采用稳态法进行求解。

通过两个题目的对比,可以看出,对于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究竟采用平衡态法还是稳态法进行推导,要看其反应机理特征适合选用哪种方法。对于稳态法,核心是中间产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积累,在反应机理中表现出生成慢,消耗快的特征,此种情况下采用稳态法处理。对于平衡态法,首先要看是否有快速平衡步骤和慢反应步骤,有的反应机理中虽然存在可逆反应,但并未标明为快速平衡步骤,则不宜用平衡态法,因为该反应可能只是一个可逆反应,尚未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即使存在快速平衡步骤和慢反应步骤,也不能贸然采用平衡态法处理,如上述例(2)的求解,虽然存在快速平衡步骤和慢反应步骤,但不能采用平衡态法,而是采用稳态法处理。对于平衡态法,需要快速平衡步骤在前,慢反应步骤在后,符合这样的反应机理特征,才能用平衡态法推导速率方程。

三、结束语

在物理化学授课过程中,要将一些知识点的细节讲深讲透,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会获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冯霞,刘俊吉,周亚平.物理化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猜你喜欢
物理化学
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技能的探讨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2019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物理化学(二)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of Argon Vapor onto a Spherical Solid Particle
Origin of the cis-Effect: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Doubly Substituted Ethylenes
Enhanced Film-Forming and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by lncorporating Bithiophene into Triphenyl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