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春
GDP是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统计指标,但是关于它的基本概念却存在许多误解;GDP是被广泛使用的统计指标,但是关于它的用途却颇有争议;GDP在中国曾经是备受重视的统计指标,但是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质量却饱受质疑。
为什么GDP总被误读?本文一是谈谈与GDP概念有关的一些通常被误解的问题;二是谈一谈GDP的用途及其局限性;三是谈一谈如何看待中国GDP数据的质量。
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曾经多次与有关高校联合举办政府统计研讨会,也曾多次应邀给财经类记者班讲课,参加培训的都是很专业的财经记者。笔者曾经多次问大家几个与GDP概念有关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准确回答这些问题的学者和记者并不多。我经常问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国家的GDP都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产生的吗?
2.消费和投资创造GDP吗?
3.中国居民出国购买消费品,增加中国居民消费吗?增加中国的GDP吗?
4.中国的航空公司购买美国的波音飞机、欧洲的空客,增加中国的投资吗?增加中国的GDP吗?
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就要搞清楚GDP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常住单位,一个是生产活动。一个国家的GDP是由这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创造的,不是这个国家的常住单位,不创造这个国家的GDP。一个国家的GDP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他任何活动,不管多么重要,都不创造这个国家的GDP。什么是常住单位呢?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什么是经济领土?经济领土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什么是经济利益中心?一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则该单位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具体而言:
1.一个国家的GDP都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产生的吗?不一定。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常住单位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但并不排除一些常住单位也会离开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从事生产活动,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可以到其他国家的领空上飞行,在其他国家的航空港停泊;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轮船可以到国际水域、其他国家的水域航行,可以到其他国家的港口停泊。这些公司是中国的常住单位,它们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都属于中国的GDP。
2.消费和投资创造GDP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是GDP的表现形式,它们在总量上等于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创造的GDP,它们也从需求的角度对生产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只有生产活动创造GDP,消费和投资不直接创造GDP。
3.中国居民出国购买消费品,增加中国的居民消费吗?增加中国的GDP吗?中国居民出国购买消费品,比如到瑞士去买手表,到法国去买香水,到德国去买水龙头,到美国去买服装,到日本去买智能马桶盖,增加中国的居民消费,同时也增加中国的消费品进口,中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被消费品进口的增加所抵消,所以不增加中国的GDP。
4.中国的航空公司购买美国的波音飞机、欧洲的空客,增加中国的投资吗?增加中国的GDP吗?中国的航空公司购买美国的波音飞機、欧洲的空客,增加中国的投资,同时增加中国投资品的进口,中国投资的增加被投资品进口的增加所抵消,所以不增加中国的GDP。
消费者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购物。图/中新
关于GDP有没有用,国内外有许多争议。例如,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曾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竞选总统时对GDP提出尖锐的批评: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玩游戏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清廉;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让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作了这样的评论:“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加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
一位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对GDP是否有用持完全不同看法。
那么GDP到底有什么用呢?
GDP有许多具体用途。首先,GDP反映经济增长。每个国家都希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从而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企业持续获得较好的收益,从而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政府持续获得较好的财政收入,从而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也就是GDP增长率。
其次,GDP反映经济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用GDP来反映的。经济规模不等于经济实力,但是反过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这是许多国家关注经济规模的重要原因。例如,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2016年,中国GDP超过了美国GDP的60%,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
第三,GDP反映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国家比较小,经济规模不大,例如新加坡、挪威、瑞士、瑞典、丹麦,但国际上都认为这些国家比较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为什么?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是用人均GDP来衡量的。
第四,GDP反映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例如三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例如三大需求结构;区域结构,例如东中西经济结构,这些重要的经济结构也主要是用GDP来反映的。
第五,GDP反映通货膨胀。大家都习惯于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情况。CPI反映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化,这个价格指数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CPI明显上涨,就会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但是,这个指标没有反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格变化,投资品的价格变化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更全面地反映全部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的指标是GDP缩减指数,它是包含价格变动因素的名义GDP与不含价格变动因素的实际GDP之比。
GDP缩减指数和CPI都是观察价格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都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情况的,在反映通货膨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PI集中反映居民购买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GDP缩减指数全面反映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于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CPI,因为CPI的变化直接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对于宏观经济决策者来说,既关心CPI,也关心GDP缩减指数,因为他们除了必须考虑直接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外,还必须考虑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同样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这两个指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投资品和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化迟早会对CPI产生影响,如果看不到这种影响,对CPI的变动趋势就判断不清楚。所以这两个指数对于宏观经济决策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GDP从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所以,GDP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检验政策实施效果和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看到GDP用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GDP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往往消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造成环境损失,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步深刻地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但是GDP只能反映相应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不能反映这些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改善的效果。
GDP不能反映就业和失业状况。GDP反映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最终成果,但是,多少人参与了这些生产成果的创造,多少人想参与而不能参与这些生产成果的创造,不是GDP所反映的内容。也就是说,GDP不能反映就业和失业状况。
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具有同样GDP总量的国家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差距很小,有的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状况。
任何统计指标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它就失去作用。我们应当在GDP的适用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不能强求它,不能苛求它。在它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使用其他指标。我认为这是对待GDP的正确态度。
关于中国GDP的数据质量,国内外存在许多质疑。最早对中国GDP数据质量提出质疑的是世界银行。
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曾经不承认中国官方GDP数据。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将1992年中国官方GDP数据上调了34.3%。也就是说,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官方的GDP数据只反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三分之一被遗漏了或被低估了。世界银行公布的1993年-1997年中国GDP数据是以大幅度调整后的1992年GDP数据为基础,利用中國官方公布的相应年度经济增长率数据推算出来的。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统计体系采用的是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核心统计指标是这个体系中的国民收入,它反映的是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中国的统计调查范围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是全面行政报表。中国价格体制采取的是计划价格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引进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1985年建立了GDP核算制度。GDP不仅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还反映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居民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该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还存在着很大缺陷,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GDP总量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
基于上述判断,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实际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统计体系已经放弃了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调查范围已经拓宽到非物质服务领域,调查方法已经转换到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国的价格体制已经进行了深刻改革,实施了以市场为主体的价格体制。世界银行的上述调整实际上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