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莉
[关键词]人格发展;自我意识;自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5-0079-02
“要买就快一点,超市马上要关门了。”我还在悠悠地逛着,猛然被这个低沉的男声一惊,赶紧看了下手表。“才8点啊,”心里默默想着,离关门还早呢,怎么就说快关门了呢?心中的好奇着实被激起了。“买便宜的。”“这个多少钱?”正在我纳闷着,男声又一次响起,我循声望去,发现一对母女正在挑选女性用品。女儿站在母亲后面,并不上手去拿,只是指给母亲看她想要哪款,而母亲只要一伸手,父亲就会在身后问:“这个多少钱?”我转过身想看看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令我惊讶的是,他的皮夹克上满是爆开的裂纹,犹如一朵朵太阳花,我瞬时明白了他为何一直强调买最便宜的。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理解生活不易,也知道父亲的这番言语并不代表他不爱自己的女儿,但我还是心疼这个女儿,父亲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那几句简单粗暴的话,会对女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我们周围,似乎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都是简单地下达指令,沟通中最重要的“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一部分,被微妙地避开了。想起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菜市场,入口处有一个栅栏,母亲曾多次向我强调,身体任何部分不许触碰栅栏。小小的我以为栅栏是个特别危险的物件,每次都小心翼翼经过,一直到长大。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母亲,栅栏到底有何可怕,为何要特别小心,母亲轻描淡写道:“太脏了。”瞬间心中有说不清的滋味。生活中此类事件比比皆是,而我最终成长为一位谨小慎微,不愿尝试新事物的保守派,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我小时母亲的“引导”。
当然,我的例子与之前我所阐述的例子不尽相同,但道理是一样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我们人格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父亲源于生活窘迫的带有情绪性的言语里,女儿很容易捕获了两个关键信息:1.我家很穷;2.父亲不爱我。这两点,都易为孩子的人格发展添上一道烙印——自卑。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而感动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他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从主观上说,是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
自卑的人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因此,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家贫本身并不会引发自卑,很多家庭不怎么富裕的孩子同样阳光灿烂,甚至还比同龄人更懂事。家貧不是孩子的错,切忌用贫穷去捆绑孩子。成长中的孩子都是敏感的,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对于家庭的经济情况肯定有所洞悉;但也不要高估孩子,毕竟对于真正的生活他们还不了解。所以,孩子们的需求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
我跟友人分享这个小故事,友人说:“我觉得,爸爸应该说,‘孩子,你拿最好的,爸爸即使没钱,你想要的,爸爸都满足你。”我笑着说,这样又多了一个“寒门富二代”。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显著发展,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关系,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他们对于“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的理想、我的信念”等问题有了主观的意识和感受,他们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因此,过度的打压或者过度的放纵都会使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产生偏差,错误评估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事的关系,这也会成为他们未来发展中巨大的绊脚石。
我们常说,女儿要富养,但很多人对于“富养”的理解有偏差,所谓“富养”远不是物质满足,而是精神富足。精神富足来自哪里?最大的部分来自家庭。我可能坐不起豪车,但我的父亲会亲自来接我;我可能穿不起昂贵的衣服,但我的母亲会为我挑选最舒服的衣物……父母传递的爱,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以为富裕的家庭更容易传递对孩子的爱,其实不然,金钱只是一个道具。爱的传递需要这个道具,但不仅限于这个道具,并且这个道具还有副作用,用多了会失效。所以,爱的传递不分贫穷与富裕,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能够“富养”,关键在于用心。
如果女孩子内心不够笃定,不够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过低的自我评价会让其对未来丧失信心,如果此时受到“不良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
“爱”不嫌多,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往往不言语,甚至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总以为孩子长大了就懂了父母的苦心,这种做法不可取。其实“说”和“做”同样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就存在于这一言一语中,让孩子真正感受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南通,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