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 要] 文明素养是优秀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针对职校学生文明素养不高的现状,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生态和长效培育机制,引导职校学生建构文明素养。
[关 键 词] 职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文明生态;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192-02
中国古代的贤哲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在经济、科技和文化迅猛发展的新时期,职业院校在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校园文明生态建设,通过开设与学科相结合的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和全面提升文明素养。
一、文明生态与文明素养的含义
(一)文明生态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之上,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组织制度为保障、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行为文明为反馈的动态系统
职校的文明生态包括文化文明、理性文明和价值文明三个方面,是校园文化以职校办学特色为背景,通过管理、施教、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体现。校园文明生态环境对教风、学风、师生关系、职业精神、价值观念等提出了“度”的标准和质的要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基石。
(二)文明素养由两个短语构成
其中“文明”是表示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凝结了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形态的产物,受一定价值观念的调控;“素养”可以理解为经常修习涵养①,个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主选择并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意识,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据此,“文明素养”可以定义为: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势,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本真的人文精神,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价值观,能够理性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综合品质。
二、职校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现状
在物质繁荣、精神生活丰富的当代,青少年在各类思潮的冲击下对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当代社会的文明准则表现出诸多的矛盾心理和行为冲突。
(一)文明意识与实践活动脱节
中职院校的學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知识,接受过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但是在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的职教模式冲击下,职校学生的文明礼仪践行能力欠缺。尽管在“德育”“职业指导”等课程中专门设置一定的章节,讲解仪容着装、待人接物、文明用语等内容,但是缺少实践活动的配伍,知识无法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学生也将这些教学内容视为应付考试的文字,在人际交往和生活行为中往往“知礼”而不知“行礼”,在面对拜访、咨询、回复、面试等现实问题时不知如何稳妥的处理,造成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不一致的现状。
(二)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相冲突
理性行为是指个体在做出具体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诸如他人的意见、价值评估等,全面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换言之,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观影响了行为动机的产生和行为方式的选择。
(三)团队精神与多元个性的矛盾
团队精神是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求个人能够把握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引领作用
造成学生的文明意识不强、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为职校学生建构文明素养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精神坐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是建构文明素养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价值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各种价值观的包容统一,“社会群体的形成是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走到一起”②,核心价值观是对人们探寻真理、追求善、创造美的一种肯定,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有机地统一,为文明素养提供了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依据,能够引领人们文明意识和行为。
(二)核心价值观对文明素养提出了实践要求
文明素养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某种理论学说,不是依靠知识的积累就可以形成的,必须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核心价值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爱国”“敬业”“友善”等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现价值,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素养的价值基础,要求个人将习得的道德规范、文明礼仪通过干预现实生活呈现其价值特性。
(三)核心价值观要求文明素养统构各类需求
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性需求和个体性需求的统一,能够引导个体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和变革趋势。当代文明素养的本质要义是将个人的需求置身于社会群体的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之中,个体自身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文明、和谐”和社会的“平等、公正”等价值评判标准,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完整统一。
四、建设校园文明生态环境是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建设校园文明生态环境的目标最终指向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通过优化配置师资、资金、教育设施、活动场地等有形资源,发挥教育理念、学术研究、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影响力,对学生建构和提升文明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加强校园文明生态建设要求学校在营造人文环境过程中,协调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主旋律和多元个性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导向、规范、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帮助学生从生活目标、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实现社会化角色转变。
(一)努力营造校园内外的文明生态环境
1.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伦礼法、道德传承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东方的视角揭示人类的本质追求,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吸收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建构当代青年的文明素养,不仅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也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相融合。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以“优秀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国学講堂、文化研讨会、读书节、图片展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洗礼,促进学生爱国情感、责任意识、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将“讲信修睦”“和实生物”“询美且仁”等思想融入校园文明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
2.学习文明典型的实践活动。榜样示范教育是引领职校学生自主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建构文明素养的科学方式,通过宣传文明典型和学习先进事迹,触动学生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并将所触所感融入实践活动。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尚未完全成熟,在行动方式上喜欢模仿偶像,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效应,通过班会和集体活动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的文明事迹,为学生提高文明素养创造契机。
3.发挥教师身正为范的作用。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在传授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途径,“言传”就是教师将礼仪规范和传统美德用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身教”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用文明的言行、充满激情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式感化学生,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质。
4.建设提高素养的社会平台。学生建构文明素养不能只依靠校内的教育和实践,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精神文明建立的力度,使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利用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办学特色,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爱岗敬业,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利用送文化进社区、送科技到乡镇的活动,激励学生投身公共服务事业;利用公益服务流动站、扶住贫困家庭、设立文明示范基地等形式,将校园文明生态建设向社会延伸;利用成功企业家进校园、文明标兵座谈会等专题活动,打通校园内外的精神文明建设通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二)建立培育学生文明素养的长效机制
1.设置内容丰富的养成教育体系。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体系由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成,首先,纵向维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1)在纵向维度的宏观层面,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育(通识教育、专业学科、技能实习)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刻苦钻研的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最终促成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具备高尚精神风貌的技能型人才。(2)在纵向维度的微观层面,文明素养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围绕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以任务为抓手逐步建构文明意识和规范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或现象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积累学生的价值知识和处事经验。文明素养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展开,增加学生价值判断和行动的准确性。其次,横向维度包括课程标准和课时安排两个方面:(1)课程标准要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通过养成教育培养的合格技能人才,是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的,具备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2)课时安排方面,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不局限于某个学年或某个学期,而是贯穿学生在职校的学习全程,从学生入学至毕业,伴随职校学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2.建立以人为本的奖惩保障制度。要将文明素养内化于己、外化于行,职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巩固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并不稳定,容易在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方面发生偏差,因此,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是学生建构文明素养的必要保障,学校必须细化考核制度、强化考核力度,定期对班级和个人进行考核评比,将品德考核与奖学金、入党、就业挂钩,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学生内化、实践和提升核心价值观,及时地教育处理做出不文明、非理性行为的学生,唤醒他们感知、体会、遵守社会公共准则,鞭策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参与校园文明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曾红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构建[J].学园,2013(22)
[2]雷雯.论我国德育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陈丽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论析[J].职教论坛,2012(11).
[4]孙全军.实施发展性评价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J].广西教育,2014(1).
[5]王艳慧.大学生文明素养现象考[J].社科纵横,2009(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