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艳
高中階段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参加合格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强,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空间。高中学生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趋于成熟,他们已基本具备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各种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完善。对于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他们不喜欢,甚至有些抵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强、信息更新快等特点,它需要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足够大,且要不断学习前沿知识,把握信息技术的一些最新动态。为此,笔者认真钻研教学问题,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努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引入时事热点,调活课堂气氛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教育》中强调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抓住高中学生猎奇心理强这一特点,时常将一些最新时事新闻和生活小知识等引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尤其在理论知识多的章节中,尽量将课堂内容联系当下热门话题,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了解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以教科版《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一课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师:各位同学,今天一早学校所有老师收到通知,电脑暂时都不能上网,以免被“勒索”,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生:(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为什么?
师:请大家上网浏览最新新闻,寻找答案。
生:(急切地上网浏览新闻)我们知道了,今天有“勒索”病毒,老师,现在怎么可以上网了?怎么解决的?……
师:因为我们学校有一堵很厉害的“墙”。(神秘)
生:什么“墙”?
师:一会儿揭晓“墙”的秘密。我们不仅要了解“勒索”病毒究竟是什么,还要了解“熊猫烧香”“千年虫”是什么。
……
整个这节课,学生都处于探索研究状态,针对教师的问题和自己的疑惑,利用网络寻求答案,课堂气氛活跃,虽是一节理论课,但学生没有感觉到枯燥,而且兴趣非常浓厚。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知道了防止感染病毒的途径,对网络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
● 明确角色任务,促进学生生长
课堂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师为中心”,一类是“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的两个方面,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不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则把课堂的中心转向学生学习,转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效的达成,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互联网的支持,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让学生开展好自主学习。但是,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教师应好好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被互联网控制,而应该让学生将其作为学习工具。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对Word就有接触,但起点不一,为避免重复讲解,笔者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这节课的任务:利用Word制作一份小报。
笔者明确了小报的制作要求:①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拟小报主题;②小报版面设计时至少有四方面相应内容;③小报呈现时要图文并茂;④小报中文字大小、颜色要和谐;⑤制作时间为2课时。
在学生动手制作前,笔者展示了几份优秀小报作品,让学生制作时有个参考和方向。另外,笔者强调本次作品完成后,将评选出10%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中。有了这些措施,学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制作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主动性强,最后都顺利地完成了作品。
学生通过完成小报制作,自主学习了《文本信息加工》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自主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完成课堂任务获得了“生长”。
● 借助数字化资源,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说明,创新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每个人天生都有创造的才能。现在是物联网急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有很多数字化教学、学习平台,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应具备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好有利的教学环境——网络、电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作,最终解决问题。
以教科版《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利用Photoshop软件完成一件作品,主题自定。
课前教学数字资源准备:①Photoshop的一些常规操作演示小视频;②与预设主题相关的图片;③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展示;④相关网站链接。以上这些数字资源都集合在学习网站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点击学习。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通过课前调查,课上给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好本组的主题,并根据成员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每位学生都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为本组的作品出谋划策,利用网站上的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创新,最后完成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作为“主导者”自主创作、创新,“我在太空遨游”“珠穆朗玛峰之旅”“未来学校”等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在鼓励创新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学习知识与工具最终是为了改进学习、改善生活、改变社会交往方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到好奇的、有趣的或困惑的主题,在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作品创作中表达观点,挥洒创意。
● 开启多元评价,提升学生获得感
获得感是指在切实得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持续满足感。学生的获得感不仅仅来自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尤其是来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把完成学习任务及教师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看成是自己最突出的需要,教师的正面评价会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是笔者一直感到困惑的难题,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平时没有什么纸质作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系统,随堂作业上交后,也没有给出及时的评价。经过研究、探讨并多次实践,我们初步制订了过程性评价方案,其中有奖励有惩罚,我们按项目设计了一份“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表”(如表1)发给学生,学生人手一份,每次课结束前打分,同学互相监督,上交,一学期下来统计总分,表扬前10名的学生,成绩计为“优秀”,后10名的学生计为“合格”,其他记为“良好”,违纪情节严重的记为“不合格”。
这样,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评价的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小组活动时,也能积极要求担任组长,上课迟到、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当然,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优秀作业的认定、比例的多少等,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争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了这种针对课堂情况的评价,笔者还根据各章节具体内容的不同,设计了结果性评价表格。
例如,教科版《网页制作》单元,最后每位学生都上交了网页作品,针对作品填写评价表(如表2)。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推进、学科信息素养的提出,我们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好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新的困惑,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困惑,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找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最终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