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红
[摘 要] 思政课虽然看似是以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组成的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但是却关系着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便于学生成长为新时代人才,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高社会竞争力与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因此,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教育优势,切实提升高职生的政治素养。从校企深度融合,探究基层党组织活动模式;坚持实践育人,突破理论教学难题;混合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室;突出政治课的育人功效,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四个角度来分析高职思政课应该如何组织学科教学,切实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88-02
虽然思政课十分重要,但是却由于“应试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高职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去判断学生是否可以达到合格要求,导致高职思政教师一直都将理论灌输作为组织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无法及时内化思政理论,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在2019年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方式,而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便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本的教育问题,指出思政课的教育本质在于教师,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发挥本学科的育人作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高职思政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学生的学科思考与实践应用,以便切实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校企深度融合,探究基层党组织活动模式
在高职学校开设思政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会在高职学习过程中申请入党,需要学习完善的思政知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调查显示,以学生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一个可行的切入点,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而且,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也以“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这一创新原则提出了实践性教育要求。为此,高职思政教师可以深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基层党组织活动新形式,积极引导高职生参与党建学习与党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职工人员的政治思想去感化、引导高职生,以便切实拓展高职生的政治理解。在广东地区,已经有高职院校主动利用校企合作教学优势组织了联合发展黨员、组织党员学习、共建资源平台等多种活动,切实丰富了校企的双向政治交流,便于高职生及时了解时事热点问题,积极参与政治讨论,从而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教育质量。
就如在“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章节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利用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改善思政课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亲自到基层党员干部单位展开理论学习,积极了解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基层党员现实工作的具体影响。高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政治课、历史课,对毛泽东思想有初步了解,但是却并不能深入理解这一政治思想的现实内涵,所以不能牢固记忆,灵活迁移,而且也无法感受毛泽东思想对党建人员的行为影响。然而,本轮党员交流活动却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层面去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理论,切身体会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质,感受这一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从而全面优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其全面内化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除此之外,笔者还积极整合企业力量组织了联合发展党员的工作,根据基层党干部的人才需求视角了解了现代企业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具体要求,据此调整了思政课的学科内容与教育模式,切实提升了高职思政课的育人质量。而且,企业方面还允许本校学生共享本企业的党建资料,而我们也面向合作企业开放了思政课堂,构建了党员学习与思政课的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二、坚持实践育人,突破理论教学难题
高职学校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虽然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误入了“应试教育”道路,使高职思政课变成了理论集合点,但是却在国家的大力改革扶持下重新突显了本机构的职业教育特色,也积极完善了专业实训与实习活动。比如,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中,有一项研究结果便指出部分高职学校在春运期间临时成立了党支部,在各个班级中组成了党小组,鼓励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于春运工作,积极丰富了学生的实习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所发表的讲话内容也明确提出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这一学科要求,倡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课知识的本质,指出实践课程是深化学生理论认识的重要行为,可以深化学生的学科体验。因此,高职思政课也要及时组织政治实践活动,切实整合理论与实践,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加完善的政治思想体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就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高职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等全面剖析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使其理解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积极影响,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某一内涵展开实践调查,以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的重大创新与战略任务。比如,学生可以积极到本地的社区服务工作站参加自愿服务,了解文明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人人的自愿奉献。再如,学生还可以系统调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制度体现,或者亲自到法院、警察局等感受依法治国的落实情况,抑或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人民当家做主的真实案例,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党中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则是最基本的政治路线,而人民当家做主则直接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
三、混合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室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色便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已经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以逼真、形象、多元的课堂活动切实丰富了学科内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也指出,广东省的高职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了智慧课堂,将现实情景教学、直播、录播、多屏互动等多种先进技术整合为一体,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了一个便于师生实时互动、零距离交互的信息化教育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提到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致力于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来打造教育强国,培养出能够让人们满意、符合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型人才。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借鉴这一先进的改革经验,切实融入信息技术,全面改善思政课的教育环境,切实优化学生的政治认识,使其自觉生成学科智慧,以便为学生的素质提升做准备。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本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入学之际购入了手提电脑,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我校还铺设了校园网,在各个教室内安装了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设备,切实保证了网络通信的顺畅性,构建了智慧校园。因此,笔者便充分利用这一硬件优势组织了现代化教育改革,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质量。比如,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章节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带着手提电脑与智能手机来到教室,准备随时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互动。比如,为了了解我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进程,学生就可以直接在百度引擎上输入“中国统一事业”“祖国统一”等多个关键词,以便全面补充课程知识。另外,学生还要自主登录QQ、微信等通信软件,但是不可随意聊天,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软件的功能及时提出个人疑问、展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同时,笔者还充分利用了视频录制功能,用来全面监督高职生的思政学习过程,检查学生是否利用智慧教室的沟通之便展开与思政课无关的行为活动。而且,学生也可直接利用这一教学录像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成效。不仅如此,笔者还会共享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互联网资料等等,便于学生及时在课后展开自主复习、拓展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課的教学效益。
四、突出政治课的育人功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次的讲话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几位国家领导人全面分析了政治课的学科特性,以“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总结了教育本质,还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等教育原则突出了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希望政治教师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其自愿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之中。对此,高职政治教师要积极突出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挖掘德育资源,全面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思想。
就如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积极了解了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整理了近期外交部门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与外交案例,希望学生可以全面感受我国外交部不卑不亢、独立自信的外交态度。为此,笔者还利用我国外交部在某一微视频平台中所发布的视频导入了本课。由于这些微视频具有声像结合的特点,轻易便调动起了学生内心的自豪、骄傲情感,所以笔者也及时引导学生抒发了自己对日益强大的祖国的赞美与感叹之情。同时,笔者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有大国风范、悠久历史的国家,即便温和、儒雅,却从不软弱、退让,而是一直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希望学生可以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总而言之,在高职思政课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是时代发展所需,关系着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整合课改经验,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技术优势、政策优势与先进经验来改善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全力优化思政课的教育质量,促使高职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倪良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可行性与必要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3):111-112.
[2]王安萍.基于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以环境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法制博览,2018(33):57.
[3]王青.基于对话式教学法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智库时代,2018(49):9,17.
[4]邓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提升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8(11):71-7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