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影中的无声艺术

2019-01-06 02:35辛丽军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辛丽军

【摘 要】在有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声音为电影银幕的呈现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声音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相比于声音的叠加和堆砌,无声的艺术处理更具震撼力。本文试图结合电影案例,从观众主观感受、电影节奏、画面氛围、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四个方面分析无声处理方式的运用,目的在于探索发现无声设计对于有声电影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思考。

【关键词】有声电影;无声设计;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88-02

影视是一门视听艺术,默片时代的创作为现代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那时的电影是无声的,所以导演试图通过纯视觉的手段表现电影画面的声音。而声音在有声电影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赞·贝拉在《电影美学》写道:“静也是一种声音效果”。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无声设计”的巧妙运用对于调动观众情绪变化、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无声与默片时代的没有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声电影中的无声处理,指的是导演在电影中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艺术效果,有目的、有意图的对影片中某些片段进行暂时性的消音或者是减音的技巧。

一、无声艺术强化观众主观感受

现实生活中,人对于声音的主观感受取决于响度的强弱所形成的声音的“力场”,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经验中对响度强弱的认知所留下的记忆痕迹。同时,听觉的心理反应实践表明,高声级声音可以给观众带来超强的主观心理感受,但是,并不仅仅是高声级声音能够产生这种感受,极低声级的声音不亚于高声级声音。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当人们习惯于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声音时,一旦各种声音的响度降至0dB,人们就会产生恐惧、压迫、不适感。也就是说,此时人们对声音响度的主观感受是完全受到了心理的影响。同时,实验证明,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噪声也能够降低色觉的分辨能力,正因如此,观众在观看有声电影时,无声的艺術处理在有声电影中通过“有声音”的衬托,“无声”设计的出现不仅使得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画面内容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增强观众的主观心理感受,使得观众获得极佳的观影体验。

熟知恐怖片的人们大多了解导演是如何制造恐惧感的,用长时间的静默制造紧张感是恐怖片的惯用手法,接着再用出其不意的一声巨响或者某一个特写镜头的出现,亦或是将常见的音响效果逐渐放大放慢,以此将恐惧植入观众的潜意识。日本恐怖电影《怪谈》的雪女片段中,青年看到雪女吸取老樵夫的人气时,雪女的目光投向了青年,此时导演通过极低声级的声音处理,达到了一种无声状态,同时把强化视觉效果的雪女以及青年脸部的特写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的心一下子被青年接下来的命运紧紧揪住。

除此之外,美国影片《凶兆1976》也同样采用了无声的处理方式,其中一个片段是美国外交官罗伯特发现领养的儿子达米安脑袋上的恶魔之子的符号,打算拿着古匕首杀了他。此时,画面镜头缓慢地推到外交官的眼部位置,导演通过寂静的氛围,外交官的眼部特写,让观众屏住呼吸,等待剧情走向。突然,声音由极低声级的声音转向高声级,画面一转,作为恶魔守护者的新保姆出现,同外交官进行了一番争斗。在有声电影中,某一种物象周围的声音如果突然消失了,镜头随即也换成了近景或者特写,这个物象就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引起某种新的紧张,对事件的发展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无声艺术可以控制和舒缓电影节奏

无声设计的有效运用在战争片中较多,通常是在惨烈的战争爆发之前,导演会有意识地安排片刻的沉寂控制住战争爆发之前的节奏,待观众做好心理准备之后,进入带有强烈视听效果的战斗场面中,将观众的情绪引至高潮,最后运用无声的处理将观众从紧张情绪中拉出来,使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情绪都会得到一定的舒缓。影片《纳尼亚》第1小时50分开始的时候,导演用大景别展现对战双方,四个小国王率领对抗女巫的反抗大军和女巫率领的更大规模的怪兽军团,同时配合铿锵有力的音乐,给观众营造出战争阵势浩大的氛围。随着双方人马的步步逼近,声音逐渐消失至无声,突然,当双方狮子交手撕咬的一瞬间,声音又被释放出来,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将观众情绪引向另一个高潮,导演此刻的无声设计,可以说是控制影片节奏的典范。

《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的诺曼底登陆片段中,米勒上尉刚刚抢滩上岸,被炮弹震得一时听不到声音,此处的无声使得观众仿佛是置身于战场中的米勒,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可是枪林弹雨还是在不断的落下,此时电影的节奏就被几秒的静音牵制住,没过多久,米勒一甩脑袋,恢复正常的听觉,使得电影节奏又重新获得解脱。另外,士兵为躲避枪弹坠入水中,消音的处理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当士兵挣扎地从水中伸出脑袋时,子弹、枪炮的声音又重新出现在观众的听觉里,这让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更具真实感。

三、无声艺术渲染画面氛围

声音进入电影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不仅仅是“无声电影”的延续,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声音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唤起人们内心对声源形象的联想、想象等方面有着直接的作用。当然,“无声”的艺术处理放在影片合适的位置,更能够起到渲染画面氛围的作用,当把声音削弱到最低时,此时“静”的环境就要通过同周边声音的对比才能被感知,巴拉赞·贝拉在《电影美学》中讲过:“静也是一种声音效果,但这只是在能听到声音的情况下才如此。表现静是有声片最独特的戏剧性效果之一。”

由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唐山大地震》第11分40秒开始,镜头逐渐右移,呈现在我们视线中的是鱼缸里的小金鱼跳了出来,由于导演采用无声的处理方式,此时的“静”衬托出小金鱼落在桌子上的“微弱”的声音,暗含着灾难的来临。同样,电影《老无所依》,在影片57分32秒到60分45秒齐格在旅馆凭借跟踪器寻找摩斯的这场戏中,导演有意识地将背景声音逐渐弱化,以凸显跟踪器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在接近无声的背景下,跟踪器的响声就和观众的心跳声连接在一起,步步紧逼的脚步营造出一种令观众窒息的氛围。

四、无声艺术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活动

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定的阶段性,暂时的停顿、静止也是阶段性的表现,导演有意识的无声处理可以提高观众对画面的视觉感受能力。思想的表达不仅是“有声”的专利,当声音弱化,观众的视线专注于画面时,剧中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眼神,都可能传达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巴拉赞·贝拉认为:“在影片中,沉默丝毫不会中断动作的发展,而这类无声的动作甚至会造成一个生动的局面”。正因如此,导演在拍摄影片过程中遇到复杂微妙思想感情的表达时,往往更多地会采用舍去声音以增强视觉感,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影片《唐山大地震》第15分59秒到16分20秒讲述的是,母亲李元妮(徐帆饰)亲眼看见自己的丈夫为救两个孩子,被埋没在塌陷的大楼里面,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母亲李元妮,随着大楼倒塌的巨大轰鸣声渐渐消失,李元妮的脸部特写镜头画面逐渐变黑。此时,虽然观众已经听不到李元妮的呐喊声,但通过李元妮的表情特写以及导演紧接着的黑场画面,这几秒无声设计,已充分展现了李元妮内心的绝望痛苦。

影片《海上钢琴师》中自称“爵士乐发明者”的杰利·罗尔·莫顿听闻1900有着高超的琴技,决定登船与之斗琴,经过三轮的比拼败下阵来。当1900弹完最后一曲时,导演通过全体人员的静默以及船上听众的面部特写镜头,将剧中人物内心对1900琴技的敬佩之情,通过镜头画面展现无遗。

五、结尾

影视声音的处理是我们要一直坚持去探索的,技术的发展已经足够支持我们去进行更多的电影创作。曾被认为是技术局限的无声时代,现在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声音处理手段,无声的巧妙运用对于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节奏的变化、氛围的渲染、情感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方宁.“静默”的美学——有声电影的“无声”表达[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2]冯果.电影中的无声艺术[J].当代电影,2004,(4):123-126.

[3]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2020年山西省艺术创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