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飞 李公法
[摘 要]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全面提升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紧跟落实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剖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性质和职业优势,依托学科群建设,融入现代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与新方法,交叉和融合全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优质资源,完善校内和校外导师队伍,探索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分别从校企联合培养、学术研讨、创新训练项目等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训练,从而锻造自身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铸建钢铁般的“卓越”素质和创新精神。
[关 键 词] 学科群;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18-0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2015年3月,李克强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后,急需大量高层次创新型机械人才来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积极拓宽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渠道,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年招生数量,落实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我国成为引领世界制造業发展的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障。然而,受教育形式所限,非全日制硕士人才培养弊端逐渐显现,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脱节、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缺位、就业管理和创业服务滞后,因此,如何创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当今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于1960年办学,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点单位。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要求,认真领会学科内涵和人才培养精髓,把握非全日制研究生“卓越”素质培养内核,以“彰显优势、强化特色、挖掘潜力、校企共建”为建设思路,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多元化联合培养,培养具有卓越素质机械工程高层次人才,为地方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城战略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和努力获得了丰硕成果,专业特色逐步彰显,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方法
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兼顾学习和工作的一种非脱产研究生类型,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学术任务安排时间相对较为灵活。为提高非全日制研究培养质量,交叉融合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控制工程等多学科制定以下方法。
1.采用全面发放调查问卷,重点深入调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武船机电模块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加强与制造业及湖北省机械工程协会沟通等措施,广泛征求相关企业对高层次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力需求意见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2.依托“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自主设置“中国制造2025”相关前沿或专题课程,增设现代装备智能检测技术、智能装备协同控制等课程,设计以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训练模块,增加到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优秀企业开展实践研究环节,形成“1+0.5+0.5+1”(一年的校内学习+半年的学术训练+半年的校外专业实习+一年学位论文撰写答辩)以及“1+1+1”(一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践研究+一年学位论文撰写答辩)或“1.5+0.5+0.5+0.5”(一年半校内学习+半年校外实习+回校半年学术训练+半年校内学位论文撰写答辩)等弹性学习方式等,凸显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3.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优势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可通过校企联合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采用“协同发展、合作育人”方式联合培养,鼓励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自身工作企业或联合培养基地挖掘相关研究课题。通过前期有计划(指标)、中期有报告(检查)、后期有考核(反馈)等措施,确保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得到发挥。
二、“学科群”非全日制研究生创新工程能力培养
“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战略对机械制造业学科交叉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求,为机械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1.引进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申报省部级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
2.坚持为我所用原则,采取“双聘”“兼职”“短期来校工作”等方式,邀请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著名学者,企业、公司技术专家骨干来校讲学,传授知识与经验;吸引美国休斯顿大学宋钢兵教授、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Framinan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LIU YING教授等来我院培养研究生。此外,充分发挥校外“实践中心”“教学基地”中兼职导师的指导、监督作用。
3.加强师资的国内、国际交流,加大对导师海外学习或学术交流资助力度,提高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强化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研究,开阔教师的眼界,提升教学水平。
4.推广“校内+校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双导师制,校内遴选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校外聘任机械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及境外专家,优化导师结构。
(二)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术能力
1.从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研究方法入手、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入手,从强化新一代智能制造科技尖端、前沿领域引导教育入手、从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入手,以养成引导教育为重点,营造快乐科学研究氛围,通过自主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论文培育项目”“非全日制研究生创新课题”“未来科学家计划项目”等,激励在校研究生开展自主选题的创新研究工作。
2.继续开展分层次多样化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如开展“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夏令营、“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方式,打造创新实践环境,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培养学术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组织上突出一个“面”字,即想方设法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各类活动的参与面。
3.运用“实习—实践—创业”的培养模式,以学校科技创业园为依托,以项目化资助运作为途径,设立创业基金及完善项目化资助运作程序资助研究生创业项目,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能力,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三)落实研究实践基地
发挥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基地、实验示范中心的立体化实践基地优势,以机械自动化学院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示范中心等为依托,加固立体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以获得资质认证为标志的技能实训,使学生成为“双证型学生”;通过与企业、研究所联合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资源
确定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下机械工程专业特色方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专业前沿课程为重点,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基礎,系统科学规划研究生课程体系;以选用优秀教材为主,辅以自己精编教材的建设思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探索在线开放教学模式,提供非全日制研究生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
落实课程建设责任制,采取课程建设立项资助。在教材建设上结合学院机械学科特点及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强调选用前沿性和针对性强的优秀统编教材,突出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探索研究生在线开放教学模式,开发在线优质资源平台,建设一批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优质资源,满足非全日制研究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求。
三、“学科群”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成效
本文研究紧跟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通过专业建设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特色化导师队伍、跨单位联合培养以及服务地方产业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机械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机械行业企事业单位可深度参与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可申请获批校企合作项目或“非全日制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实现校企间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学院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鼓励学院资深教授及校企合作能力强的导师吸纳非全日制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选拔时间充裕且高素质拔尖人才进入教师开办的公司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基金资助形式促进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化;遴选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保障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卓越”素质培养。随着该模式实施及“学科群”理念灌输渗透,极大地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新增企业共建实验室8个,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新增产学研项目10项,国家重点研发仪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获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4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0多篇,获省级或行业优秀学位论文20余篇)。深化了制造行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意识,实现了地方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学科群”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加深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与机制创新,提升了地方高水平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水平,现已取得较好的效果。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对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群”下课程资源建设都有借鉴意义,它是“学科群”与人才培养科学化、规范化、高效性目标相结合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开拓地方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康周,彭波,江志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中的作用:基于我国4家企业的案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8,29(18):2259-2267.
[2]周亚同,刘剑飞,池越,等.电子与通信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55-58.
[3]宋朝阳.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改革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22-2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