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杰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种群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陕西秦岭南麓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分布的国家,浙江德清种群是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朱鹮聚集地。2008年,浙江省启动“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将5对朱鹮从陕西省引入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圈养,建立第一个朱鹮南方种群。十年来,德清县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开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重建,该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全省实施朱鹮野化放飞,建立中国南方地区首个朱鹮野外种群;2015年朱鹮野外自然繁殖成功,为南方地区首例;2016年将10对朱鹮迁往四川峨眉山,首次支援其他地区朱鹮种群重建;2018年朱鹮野外种群第三代诞生,标志着野化放飞取得成功。截至目前,浙江朱鹮种群数量达到406只,其中人工圈养种群284只、野外种群122只,已列入全国朱鹮人工圈养种群前三甲行列,成为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作的成功典范。
全方位推进湿地生态保护
持续优化朱鹮生存环境
打好湿地生境治理“组合拳”。以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朱鹮栖息地为目标,实施湿地水岸同治。河(湖)道采取水上建浮岛、水中养鱼苗、水底引河蚌的立体式生态治理,用生物链治理法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河(湖)岸采取生态造景,以杉木桩加固堤岸,培育芦苇、菰草、菖蒲等湿地特色植物,打造生态景观岸坡,修复生态护岸2500米。同时全面推进湿地清淤和截污治污,完成对朱家港等8条重点河道疏浚1万米、清淤36万平方米;排查治理湘溪、东苕溪流域污染源,拆除矿山码头52个、机组码头19套,关停畜禽养殖场28家,湿地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全面实施。
织密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以下渚湖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核心,全面加强对朱鹮等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监测站配备专职监测员4名,监测员每天携带GPS监测仪对长约3公里的样线及6个样点进行重点巡查监测,采集样本数据,记录朱鹮等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动态变化情况。在重要区域设置远程监控设备,使朱鹮等湿地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及异常状况等得到“立体式”实时监控。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开通网上测报系统,及时发布疫情预警和信息反馈,实现疫源疫病群防群控和信息化管理。
搭建全域爱鸟护水“朋友圈”。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日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开展专题宣传,加强朱鹮习性等知识科普,减少人为因素造成野外朱鹮死亡事件的发生,引导公众参与朱鹮等鸟类保护活动,营造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创新落实“河长制”,建立全省首个“公众护水”微信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在平台上注册河长、巡河任务抢单、绿币兑换等方式参与护水,实现线上线下、政府群众共同“治水护水”的良好格局。目前平台关注人数达5.2万余人,派发巡河任务48.6万余次。
多层次开展异地种群重建
深度构筑朱鹮繁育体系
强化校地科研合作,提高朱鹮种群质量。与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合作,共同实施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朱鹮保护项目。对2008年至今繁育的朱鹮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详细的朱鹮系谱信息,挑选受精率高、产蛋量高、子代成活率高的亲本繁殖对及MHC多态性(基因群)差异较大的个体进行后代繁育,实现朱鹮种群的“优生优育”;与国内外其他朱鹮种群开展种源交换工作,先后接受从日本返还中国的18只个体,与北京动物园交换4只个体,种源结构趋于多样化,有效提高朱鹮后代个体质量。相关数据表明,浙江朱鹮种群亲缘指数比其他地区种群低23.62个百分点。
研发应用“两个平台”,提高朱鹮存活率。研发“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方法,将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朱鹮可以凭气味和叫声“自由恋爱”,提高朱鹮自主择偶繁殖效率。据统计,圈养朱鹮受精率从26.34%提高到87.51%,出壳幼鸟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76.11%。研发“野外生存力遗传基因评估系统”,挑选圈养种群中生存力较强,在圈养笼舍中相对较为活跃的朱鹮,开展觅食能力、飞行能力训练及一系列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胁迫性培训,提高朱鹮野外生存能力。据观察统计,目前野外放飞的33只个体存活率高达96.97%。
优化基地建设管理,提高繁育专业化水平。组建朱鹮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全市首个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定人定编,专项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目前朱鹮繁育基地共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专职饲养员4名、野外监测员4名,实行24小时值班制。结合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极小种群保护项目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年来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繁育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朱鹮繁育笼舍1030平方米、野外放飞训练基地2697平方米,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配备人工孵化器、育雏箱、疫源疫病监测等设施设备。
宽领域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强力打造朱鹮品牌效应
探索“生态+”发展道路。深入挖掘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朱鹮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新经济模式,打造集旅游观光、野生动植物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同时,集聚各方力量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湿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逐渐走出一条带有朱鹮烙印的浙江湿地“生态+”发展道路。如今,朱鹮已成為提升浙江美誉度的“代言人”和优良生态环境的“见证者”。
厚植“文化+”发展底蕴。注重朱鹮文化、湿地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把朱鹮和湿地文化培育成浙江对外宣传推介的名片和吸引项目投资的资本。拍摄微电影《中国故事 感受治国理政·朱鹮归来》《宝贝回家了》等宣传片,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承办中日韩朱鹮保护研讨会及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磋商会议,举办朱鹮野外重建种群项目新闻发布会,让朱鹮文化走出浙江、走出国门。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把朱鹮保护工作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将朱鹮岛、珍鹮园纳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以朱鹮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品牌和湿地旅游品牌。同时为朱鹮设计卡通吉祥物“鹮鹮”,带动了抱枕、玩偶等“周边”经济发展。据统计,2018年共接待各地游客40.8万人次,门票收入2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