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鹏飞,李才宝,陈怡君,邓艳梅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路径,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作业。
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此阶段中,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大学生三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明白是非、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对各方面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这就进一步要求高校为我国更多的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理论,是党和人民的指导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更应该担负起传播、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而我国高校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更应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团结在一起。”[2]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能否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所以必须把高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阵地。
新时代,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地位不断提高,一些敌对势力眼红我国的突飞猛进,利用一切手段来阻碍我国发展。这些不仅只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而且“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3],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入侵。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也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敌对分子加强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输出,大量错误思想在网上传播,而大学生没有很强的鉴别能力,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高校作为前沿阵地,当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冲击。
“三全育人”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是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育人指导体系,能够非常有效率地调动与育人有关的各方面因素,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并充分体现全面的育人体系。
在“三全育人”体系下,调整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引导多方力量构成全员意识形态教育机制,制定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全过程意识形态教育目标,融合多方面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意识形态教育。“三全育人”体系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全体动员性、全方位性、全过程性特征。
“三全育人”体系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当是由全员参与其中,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等,每个人都应具备意识形态教育意识,承担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并且建构一个有机整体,培养自身教育育人的责任感,针对所在职位特点制定定符合职位特点的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各方意识形态教育合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协调、整合各种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因素,使其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发挥整体机能。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注重发挥多方面要素合力,综合考虑具有全方位性特征。除了依靠学校外,还需要综合利用与意识形态教育有关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资源以及及大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多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培养大学生。并结合教育对象发展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阶段性特征,根据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阶段性目标,以大学生为本位,与各方面相互协调,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体系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是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那一刻起,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全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单一到系统的机过程,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教育策略,规划意识形态教育重点,促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进步及发展。同时,还有充分利用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提升教育工作实效,制定合理的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管理等,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出全面、协调、长效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高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应纳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融人学校顶层设计建设,充分发挥和动员多种主体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积极作用,形成全体动员。第一,坚持党领导一切。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5]高校领导层需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突显引领作用,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机制以及相应的奖励保障措施,加强监督和引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第二,加强教师意识形态。高校教师具有榜样作用,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发挥教师对大学生的感化熏陶作用,把意识形态引导覆盖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去,使其主动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第三,要充分发挥高校每位教职员工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骨干作用。不仅仅只是强他们的政治意识,而且要增强他们对鉴别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第四,积极制定符合大学生自身需要和成长规律与的文化思想,使大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拥护者,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受益者。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贯穿在大学生日常学习、教育管理、生活服务中的全过程。第一,加强家庭和高校的共同育人机制。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不仅仅只能在高校进行,其自身家庭也是重要引导场所。高校应与积极大学生家庭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家长课堂提升家长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第二,在校期间,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渗透到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导功能。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还可以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论坛等,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对毕业生意识形态引导。毕业生由于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现今社会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所以要保持好与毕业生的联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疏导问题,帮助他们走出难关,坚定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全方位指导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丰富引导内容,创新引导方法,拓宽引导平台,构建全方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模式。第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课外活动、重大传统节庆日、纪念日等时间段,召开寓意鲜明,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从而自发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二创新互联网沟通机制。建立高效的互联网信息队伍,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使用频繁的互联网平台;加强网络舆情监督与预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引导网上舆论,防范于未然;高效构建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官方微博、微信,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