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蛟 吕小红 马畅 李春泉 韩峰 付立东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第一作者:314337236@qq.com;*通讯作者:fld1341@126.com)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与河蟹共生的原理,将绿色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有效利用了土地、灌溉水、温光等资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目的,促进了农民增收与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制定本规程引用了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2013《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DB 21/T 2351-2014《养蟹稻田施肥技术规程》等。现将该技术规程介绍如下。
稻田养蟹要选择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田块,以2~10 hm2为1个养殖单元。养蟹田土壤盐分应小于2‰,pH值7.5~8.5,产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2013的相关规定。
选择食味好、优质、抗病、耐盐碱、适宜机械化的水稻品种,同时稻谷品质应符合GB/T 17891-2017及NY/T 593-2013的相关规定。
选择活力强、肢体完整、规格整齐、100~160只/kg、脱水时间短、肥满度中等的健壮河蟹种苗(简称“蟹种”)。
水稻生产所用的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2005的相关规定;河蟹养殖用水应符合GB 11607-1989的相关规定。
水稻生产所用的农药除应符合NY/T 393-2013、GB/T 8321的有关规定之外,还要不影响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所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2013的有关规定。
田间工程改造后要达到渠系畅通,农渠、毛渠配套,上下水通畅。格田面积667~3 335 m2,高低差不超过3 cm。在格田四周距田埂1 m处挖环沟,环沟上宽1 m、下宽0.5 m、深0.5 m,环沟面积占格田面积的5%~10%。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充分利用已清理的上下水渠替代环沟。
每个养殖单元四周修建高0.8~1.0 m、顶宽0.5 m、坡比 1∶1~1∶1.25 的坝埂,埝埂加固夯实。
每个养殖单元需在四周埝埂上设置塑料薄膜防逃墙。间隔40~50 cm用竹竿做桩,将薄膜埋入土中10~15 cm,剩余部分高出地面50 cm以上,上端用尼龙绳做内衬连接竹竿,用铁线将薄膜固定在竹桩上,然后将整个薄膜拉直,向内侧稍有倾斜,无褶无缝隙,拐角处成弧形,形成一道薄膜防逃墙。格田采用圆管排水,内端设双层防护网,网目大小根据所养河蟹大小定期更换。
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育壮秧。秧龄30~35 d、叶龄 3.1~3.2 叶、株高 13~15 cm、百株干质量 3.0~3.5 g,要求秧苗整齐一致、密度均匀,无枯叶、无病害,形成毯状秧片。
3.1.1 种子处理
用大型催芽箱浸种消毒,通过温水阶段性循环控温、供氧,实现水稻种子浸种、消毒、破胸的机械化生产过程。采用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倍液浸种消毒。浸种水温12℃~15℃,浸种7~9 d。用温水洗净药液后进行破胸,破胸温度31℃~32℃,需破胸5~6 h。
3.1.2 播种
4月5—15日播种,播量100 g/盘。采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一次作业完成装盘、浇水、播种、覆土全过程。每盘装育苗基质厚度2.5 cm,浇水后盘底有少量水渗出,覆土厚度0.5 cm。
3.1.3 苗田管理
3.1.3.1 温度 出苗前以增温保湿为主,最高温度不超过32℃,出苗50%~80%时撤掉无纺布;至1.5叶龄之前棚温控制在25℃~28℃,最高温度不超过30℃;1.5~2.0叶期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3.0叶期棚温控制在20℃~22℃,最高温度不超过25℃。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2℃可昼夜通风炼苗。
3.1.3.2 水分 采用微喷给水。管水原则是缺水浇水,见湿见干。当盘面明显变白发干,或中午秧苗叶片出现卷曲,或叶尖清晨无水珠吐出时浇水,浇水要浇透,盘底有水稍渗出。若局部秧苗缺水时,采用人工浇水补给。浇水应在上午9∶00前或下午16∶00后进行,水温以16℃为宜。
3.1.3.3 病虫害防治 采用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浸泡7~9 d捞出后控干水,用62.5%精甲·咯菌腈种衣剂100 mL拌湿籽40 kg,拌匀后堆焖2~3 h再阴干20~24 h后播种。移栽前3~5 d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 g对水15 kg均匀喷施于8 m2秧苗后进行带药移栽,防治潜叶蝇、稻水象甲、一代二化螟。
3.1.3.4 施肥 插秧前3~5 d追施1次“送嫁肥”,每m2施硫酸铵或磷酸二铵50 g及适量的生物菌剂(菌肥),浇施后用清水冲洗。
3.1.3.5 灭草 稗草叶龄2.0~3.0叶、秧苗叶龄2.0叶以后,每hm2用6%的五氟·氰氟草油悬浮剂1 500 mL进行茎叶处理。喷药时避开高温,喷药后2~3 h封闭大棚。
5月上中旬采用机械移栽。穴距16~18 cm,每穴4~5苗,移栽苗数7.5~10.5万/hm2。有条件的农户可采用宽窄行栽插。
养蟹稻田施肥应符合DB 21/T 2351-2014的有关规定。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平衡施入氮、磷、钾及微肥。旋耕前每hm2稻田一次性深施“稻蟹生态种养田水稻专用复合肥”1 050~1 200 kg。
在水层管理上要求“花达水”插秧后灌水护苗,直至秧苗返青;缓苗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水稻早生快发。蟹苗投放稻田后水层应保持10~20 cm,有条件的5~10 d换水1次。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层并增加换水次数,换水时排出1/3老水后注入新水。
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后及灌浆中后期,在保证河蟹安全生长的前提下,利用环沟储水保持稻田浅水层或湿润灌溉。
水耙地时每hm2用12.5%丁恶乳油3 000 mL封闭防治杂草。投入蟹种后通过河蟹取食草芽防治杂草。
养蟹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采用农艺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采用药剂防治应选用生物药剂或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以保护河蟹及蜘蛛、蜻蜓等害虫天敌。
3.6.1 农艺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采用抗源轮换种植方式预防水稻主要病害;通过建立无病种子田,插秧前打捞根茬及菌核等措施减少害虫及病原菌基数;通过培育壮秧、一次性深施肥、湿润灌溉等措施增强植株抗性,进而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3.6.2 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发蛾高峰期,抛投含有即将羽化赤眼蜂的放蜂器45个/hm2,每隔7 d放蜂1次,连续放蜂3次,对水稻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或在二化螟成虫产卵期,放置诱捕器15~30个/hm2,通过性诱剂诱杀成虫,可有效减少二化螟的虫卵数量。
3.6.3 物理防治
6月中旬前按要求安装太阳能杀虫器,可明显减少植株上的二化螟虫卵量。
3.6.4 化学防治
采用带药移栽,防治潜叶蝇、稻水象甲、一代二化螟等水稻害虫。拔节期水稻封垄后,每hm2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对水45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在二代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每h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对水225 kg均匀喷雾,防治二代二化螟。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3~5 d)每h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g+15%三唑酮水分散粒剂750 g对水225 kg喷雾,防治稻曲病、穗颈瘟。若齐穗期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发病,每hm2应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g对水225 kg喷雾,进行第2次防治。
当谷色变黄,籽粒充实饱满坚硬,其中80%以上的米粒达到玻璃质,适时收获。
蟹种放养时采用20~30 mg/L高锰酸钾浸浴3~5 min进行消毒处理,或采用3%~5%的食盐水浸浴5~8 min。
4.2.1 面积
暂养池面积占养蟹稻田总面积的15%~20%,暂养池内设隐蔽物或移栽水草。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稻田的排水沟作暂养池。
4.2.2 消毒
暂养池在放蟹种前7~10 d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
4.2.3 密度
暂养密度小于45 000只/hm2。
4.2.4 日常管理
放养蟹种后,按照河蟹体质量的3%~5%投放饵料,并根据水温和河蟹摄食量及时调整。添加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体相对稳定。随时观测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3.1 蟹种放养
4月上旬投入蟹种的,每hm2放养7 500只,投放后投喂充足的饵料,避免河蟹夹食秧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投放蟹种的,每hm2放养6 000只,放养前换掉老水,同时进行科学投饲和管理。若投放暂养期间脱一次壳的蟹种,每hm2放养5 250只。
4.3.2 水质调节
养蟹稻田适宜水深20 cm,最浅不低于10 cm。有条件的要经常换添新水,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稻田中水质稳定、清新。
4.3.3 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特别是高温闷热和阴雨天气,更要注意水质变化情况、河蟹摄食情况、堤坝有无漏洞、防逃设施有无破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3.4 科学投饵
科学投饵要做到定质、定点、定时、定量。投喂点设在田边浅水处,多点投喂。控制日投饵量,做到足量不剩。
养殖前期,以投喂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玉米、黄豆、豆粕等植物性饵料,同时补充动物性饵料,做到荤素搭配;养殖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同时搭配高粱、玉米等植物性饵料。
4.3.5 脱壳期管理
河蟹每次脱壳前,投喂含有脱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脱壳同步。同时增加新鲜适口的动物性饵料投喂量,避免软壳蟹遭残食。脱壳期间,要保持水位稳定,只能补添水,不能换水。
4.3.6 病害防治
河蟹病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
4.3.6.1 病害预防 一是做到勤观察水质、勤换水、勤加水,保持水质清新;二是定期泼洒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三是控制好投饵量,做到定质、定点、定时、定量。
4.4.6.2 病害防治 北方地区常见蟹病有水肿、烂鳃、肠炎、脱壳不遂等,对于发病区域,要早发现早治疗,对症下药,并采用封闭式管理,避免交叉感染而导致更大范围的蟹病发生与流行。
a)采用二溴海因(0.2~0.3 g/m3)消毒剂处理水质,防治水肿、烂鳃等蟹病。水质较差时第2天再消毒1次。
b)采用投喂喷洒EM菌药饵或饵料上喷洒1.5‰~2‰的土霉素杀菌防治河蟹肠炎。既可增强河蟹免疫力,又可提高河蟹品质。
c)采用消毒剂处理水体、提高饵料质量、饵料中添加脱壳素等措施防治河蟹脱壳不遂症。
辽宁滨海稻区成蟹在9月中旬陆续起捕。小面积养殖农户主要靠人工抓捕;大面积的在临近交通方便一侧的防逃围内侧设陷阱,一般2~3个晚上就可起捕90%以上。水稻收割后捕捉田中和环沟中剩余河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