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原因及护理干预

2019-01-06 22:38廖唯峥殷晓旭李慧刘兰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老年人社区

廖唯峥,殷晓旭,李慧,刘兰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4 亿,占人口总数的17.3%[1]。当前,我国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衰退、经济收入减少、负性事件增加,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但物质性养老资源的稀缺,使得政府与学界都将注意力放在老年人物质需求的满足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在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已退休,且随着身体机能的降低,老年人从对外部世界的注意退缩为对内心世界的关心,对认知和情感的过重负担比较敏感。其间,也往往容易产生复杂的心理障碍,失落、苦闷、焦虑等不良心理常常侵扰这个群体。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老年人焦虑的发生率为21.6%,孤独感的发生率甚至高达87.6%[3-4]。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他们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在分析社区老年人产生心理障碍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这对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其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

1 社区老年人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1 心理与环境的平衡态被打破

社区老年人由工作转入退休后,生活的空间、节奏等主要内容发生很大变化,过去以单位为中心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转为以社区、家庭为中心,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生活规律、长期结成的人际交往圈都面临重大调整,原来已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在新的平衡态未建立起来之前,社区老年人很容易陷入空虚、苦闷之中。另外,过去辛勤工作积累的成绩,获得的成就感,因生活环境的变更,生活重心的转移,新接触人群价值取向的差异等,使其社会价值感降低。吴捷等[5]对天津市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发现,10.5%的离退休老干部开始感到被社会忽视。

1.2 生理机能衰弱

老年人群衰弱问题是老龄化社会主要的表现形式,身体、心理、社会衰弱均可减弱老年人控制潜在压力的能力,增加不良健康结局风险。刘倩等[6]对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指导发现,44.2%的老年人出现身体的慢性疼痛症状,且77.1%的慢性疼痛患者有心理障碍。随着年龄增大,社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弱,体能、柔韧性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思维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都不如中青年时期;老年人的内分泌腺体衰退,甲状腺合成及分泌减少,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减弱[7]。生活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会经常出现,由此可能引发社区老年人的自责、焦虑等不良情绪。

1.3 各种疾病缠身

步入老年期后,老年人通常面临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类慢性病的困扰。多数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长且很难完全治愈,这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董烨华等[8]利用覆盖28个省的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6%。梁百慧等[9]的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在20%。《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2015-2016)》指出,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70%,且一半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10]。这些疾病不仅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老年人带来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

1.4 收入水平下降

经济收入过低是老年人心理压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地区61.7%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仅仅是“大致够用”[11]。一项针对河北省男性退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显示,仅48.0%的退休老年人认为当前的收入能够满足生活需要[12]。社区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工资类收入水平下降,另行创收的积极性和能力逐渐降低,各种工作岗位提供给老年人的机会也相应减少。部分社区老年人常常因收入水平较之正常上班时期降低,而对后期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感到无力把控,生活的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惶恐不安的心理。

1.5 重大和突发事件冲击

丧偶或家庭成员的重大变故以及突发性重大疾病或事故等,也会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加上老年人自身生理机能衰弱,交际圈层缩小导致处理社会事务能力局限,无助感、无力感在这种境况下常常发生。吴晓莲等[13]对丧偶老年人抑郁状况调查发现,丧偶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9.8%,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约是有配偶老人的2.2倍。Meta分析研究表明,丧偶者的死亡风险比有配偶者高22%,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配偶去世后的3年内死亡[14]。可见,老年人面临应激事件时不能进行心理调适,又得不到家庭、社会的心理支持,则很容易感到抑郁、孤寂,甚至厌世、轻生。

2 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引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疏导,才能真正促进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2.1 加强社区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老年人群的精神卫生宣教工作,组织互动式合理情绪健康讲座,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进行老年人身体保健、疾病预防知识的传播,帮助社区老年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各种疾病在老年期发生,增强社区老年人对身体和生理机能的自信心,防止因疾病困扰而滋生不良心理,进而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加强社区卫生医疗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医疗中心是社区老年人实现预防保健、疾病诊疗等的主要场所。加强社区卫生医疗中心配套设施、服务项目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是保障社区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社区卫生医疗中心需要提升常见病及慢性病的诊疗和护理水平,方便社区老年人就近接受诊疗和护理,引导社区老年人正确认识和坦然面对常见病、慢性病,以消除或减轻对疾病的担忧或焦虑。

2.3 丰富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引导社区老年人根据社区特点进行生活节奏和内容的调整,在文化活动中培养新的兴趣和爱好,构筑新的人际交往圈层。同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适宜的体育健身活动,例如,广场集体舞蹈、太极拳锻炼、健走运动等,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保持活力,延缓老化,并增进社区老年人相互间的联络沟通,排谴空虚、寂寞、孤独等不良心理,形成以社区为重心的心理平衡态。

2.4 鼓励社区老年人关心时事

通过不同形式组织社区老年人进行时事讨论和政策学习,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和其他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通过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例如,社区党建活动、社区时政分享活动等,密切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就经济和社会事务建言献策,防止与社会脱节而滋生疏离感。

2.5 支持老年人从事可及的职业活动

部分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能够通过再就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本人有意愿且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积极支持帮助社区老年人发挥余热,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在原单位或其他社会单位灵活从事专业服务,或参与社区管理、建设及邻里照护等活动,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同时,适当增加收入、充实生活内容,让其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

2.6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老年人情感获得的主要场所及来源,家人的帮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情绪[15]。家庭成员的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庭中的老年人健康护理。平时,子女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并支持他们在照护家庭和后辈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7 对于特殊老年群体应特别关注

2.7.1 关注社区老年人中的失能人群社区老年人中的失能人群,常常也是心理问题突出的群体,针对这类人群,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通过真情获得其信任使之配合护理,同时热情体贴的态度能解除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护理人员对这类人群,尤其要多一份体贴和关爱,要注意语言沟通和肢体行为得体,不能因过度渲染病情的危重程度,让其失去对抵御疾病的信心,也不要因过分谨小慎微,形成紧张气氛而引发其对疾病的恐惧感。

2.7.2 关注受特殊事件冲击的社区老年人在社区老年人遭遇突发和重大疾病、重大事故或家庭成员出现重大变故等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剧烈的心理波动以及应激反应。从亲戚朋友、社会网络、社区组织获得的物质或者精神支持,是维持和改善老年人心理状态的主要力量。子女、其他亲友、基层社区组织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在亲友的配合下,由专业护士进行系统的心理照护,帮助其尽可能早日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复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干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同时,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除了基层社区组织、社区医疗机构及专业护士、家庭成员互相配合,进行具体的心理关怀和照护外,各级政府及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文体设施及基层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退休的社区老年人原所在单位要重视退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积级组织和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社会活动。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