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中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600)
山羊腹泻拉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消化系统机能紊乱,可能导致病羊重度脱水死亡,对于山羊养殖危害巨大。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就山羊持续性腹泻的防治进行讨论。
2015-2018年,我县多个山羊养殖场相继出现了山羊持续性腹泻的现象,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拉水样稀便、重度脱水死亡。发病时间以4-8月为主,病程持续时长在10-15d 左右,在使用大量抗生素及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多数病羊最终死于重度脱水衰竭,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对相应的疾病进行有效防治,当地防疫部门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羊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配合病理变化剖解,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经实践,具备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几起病例中,羊群发病率都不高,在8%-10%左右,多数以身体状况不佳的中大羊只为主,羔羊很少发病。发病初期表现为剧烈腹泻,粪便呈水样,包含大量没有完全消化的草料。对病羊进行初步诊断,无论是采食量还是体温的变化都不显著,利用乙酰甲喹、氟苯尼考以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注射2-3d 后,病羊的粪便开始从水样转变为半流质状,继续用药,发现腹泻症状明显加剧,病羊饮水量增加,采饲量则有所减少,甚至于部分病羊出现了完全不食的情况。当病程持续8-10d 左右时,病羊腹泻次数增加,粪便量减少,急剧消瘦,体温维持在40-42℃左右,部分病羊死亡,病程最长可以持续15d 以上。
死亡羊只出现极度消瘦的情况,皮下脱水严重,肺部充血水肿,存在较为明显的部分弥漫性炎性变化,肺脏组织和胸膜无粘连,胸腔内没有积液存在,多数小肠肠段充斥气体,没有内容物,肠和肠系膜缺血严重。个别羊只十二指肠以及小肠存在充血现象,肠壁可见明显水肿,部分肾脏组织坏死,呈现为青紫色。实验室送检结果显示,死亡羊只肝脏触片染色镜检呈阴性,肝脏和肺脏组织常规培养没有细菌生长,肠道内容物B 型魏氏梭菌的选择性培养检测结果为阴性。
首先,养殖场必须将发病羊只隔离,进行单独饲养,利用消毒制剂如季氨盐碘等对圈舍和羊群进行每日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及时对粪便和积水进行清理;其次,对于体温偏高的病羊,可以使用30%安乃近10ml,与头孢噻呋钠0.5g 混合注射(适用于20-30kg 体重的羊只);对于体温变化不明显的病羊,可以使用板蓝根注射液10ml,与头孢噻呋钠0.5g 混合注射,按照每日两次的用量,连续用药3-4d。如果病羊脱水严重,可以利用5%葡萄糖液250ml,加入维生素C10ml进行静脉滴注,按照每日一次的用量,连续用药2-3d;然后,中药治疗可以采用黄芪13g、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干姜10g、甘草6g、焦栀子15g、焦地榆20g 以及枳壳10g,全部烘干粉碎后,以温水进行灌服,按照每日一剂的用量,连续用药3-4d。
一是对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的分析。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放牧的环境条件以高湿低温条件为主,这也导致山羊很容易受到寒湿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体质较差的山羊而言,容易出现寒湿困脾的情况,引发肠胃消化功能紊乱,直观的表现就是水样腹泻。相应的病症并非因为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起,这也导致了在使用环丙沙星、磺胺间甲氧以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二是对药物防治机理的分析。持续性腹泻发病初期,病羊的采食量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很容易被养殖户忽略,而当采食量出现明显下降时,已经到了病发的中后期,治疗难度也会大大提高。基于此,可以使用安乃近或者板蓝根注射液与头孢噻呋钠结合使用,能够起到解热镇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也可以对肺脏、肾脏以及其它脏器组织并发性炎症的出现进行有效控制。对于病症较重的羊只,应该进行葡萄糖液体以及维生素C 的静脉滴注,对机体脱水的情况进行缓解,这样有助于疾病的好转。考虑到上述案例中山羊持续性腹泻是寒湿困脾引发,以传统中草药组方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开具的中药组方中,党参、黄芪、白术以及焦栀子等主药的功效为补中益气、涩肠止泻,干姜、茯苓等辅药能够起到温中祛寒,利水化湿的作用,再搭配枳壳和木香,能够温中和胃,健脾理气,帮助病羊迅速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