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明,魏炳成,胡立国,童建伟,魏玉兵,孙鉴弘,冯晓萍
(1.甘肃省张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张掖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畜牧兽医站,甘肃张掖734000;3.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甘肃张掖734000)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在临床上主要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又叫“出血性败血症”)不仅可造成牛各种生理机能紊乱、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升高,而且还能通过多种途径给人感染,甚至引起死亡。本病发病率可达20%-60%,致死率达80%以上,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很差。因此,严重影响着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和国家农业部分别将之列为B 类疫病和二类疫病。根据菌体表面荚膜多糖的抗原特异性可将本病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 和F 5 个荚膜血清型。由于每个血清型的宿主嗜性、致病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荚膜血清型间交叉保护较差。我国以往主要流行荚膜血清B型,现有疫苗株也均为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自2008年以来,国内相继在天津、吉林、内蒙古、宁夏、山东、新疆和甘肃从患牛肺组织中分离到牛源荚膜血清A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同型病原菌。由于牛群没有免疫力,新出现的牛源荚膜血清A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以上省市呈地方性流行,并导致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目前,位于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整体发病率达1.72%,死亡率1.12%,致死率65.52%;同群发病率平均达56%以上,致死率达80%以上。现有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的方法主要是应用牛巴氏杆菌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和发病前提前使用抗生素。但疫苗株均为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菌株为A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由于不同荚膜血清型间交叉保护较差,因此预防效果很差,基本起不到预防作用;而提前使用抗生素容易造成机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不利于生产无公害牛肉。
2.1 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中药中含有生物碱、多糖、萜类和挥发油、香豆素类、木脂素类、醌类、黄酮类、甾体及其苷类、鞣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2.2 促进生长作用:中草药中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能明显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催肥增重、促进生殖。
2.3 驱虫作用:中药组合可以预防和治疗绦虫、蛔虫、肝片吸虫等体内寄生虫的作用。
2.4 改善动物产品质量作用:使用中药能有效的减少化学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显著提高畜产品的品质。
2.5 改善饲料品质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具有补充营养、增香除臭、防霉防腐等作用,对改善饲料营养结构、刺激动物食欲、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限等效果明显。
甘州区平山湖乡位于张掖市东北域,和内蒙古接壤,面积199.25 万亩,域内草原广阔,人均占有草原面积2300 亩,域内主要以畜牧养殖产业为主,牛、羊、骆驼等各类牲畜保有量10000 头(只)以上。
2018年10月,平山湖域内的海天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牛群出现病况,该合作社存栏牛64 头,发病一头,病牛表现为咳嗽,流泪,流涎,舌头外翻,呼吸困难,鼻流出带血泡沫等症状。临床诊断发现病牛的脖子、胸部发生浮肿,皮肤发紫,叩诊病牛胸部,两侧有浊音区,听诊有啰音。经市兽研所和乡兽医站联合初步诊断为牛肺炎型巴氏杆菌病。
4.1 西药治疗
隔离病牛,对病牛紧急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链霉素100 万单位。同时配制中药。
4.2 中药治疗
使用金银花60 份,连翘60 份,牛牛蒡子40份,板蓝根60 份,山豆根60 份,丹皮50 份,生地80 份,黄芩60 份,黄连50 份,花粉60 份,茵陈50 份,栀子50 份,射干60 份,马勃50 份,薄荷50 份,干草30 份,加入总原料药物重量2-4 倍的水进行煎煮,保持温度在84℃-100℃下煎煮1-3小时,沥出得药液,晾温,给病牛灌服,每日2 次,用3 天,其后降为每日1 次,用2 天。病牛治愈。
4.3 同群牛预防治疗
金银花40 份,连翘40 份,牛蒡子20 份,板蓝根40 份,山豆根40 份,丹皮30 份,生地60份,黄芩40 份,黄连30 份,花粉40 份,茵陈30份,栀子30 份,射干40 份,马勃30 份,薄荷30份,干草10 份。加入总原料药物重量2-4 倍的水进行煎煮,保持温度在84℃-100℃下煎煮1-3 小时,沥出得药液,晾温,给同群牛饮服,每日1 次,用5 天,同群牛再没有病例出现。
5.1 中草药原料药来源广泛、价廉易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是一种安全、优质、稳定的兽用良药。
5.2 中草药组方汤剂配合西药对牛巴氏杆菌病治愈效果显著。
5.3 中草药组方对牛巴氏杆菌病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