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璠
(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福州 350001)
福建省茶叶起源于商周时期,茶叶与宗教结缘,儒教、道教、佛教均与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儒家视茶为清净之物,道家以茶制药,佛家以茶为祀礼。
商周时期,丹丘子,霍桐真人曾在天山茶区的丹丘山、霍山(丹霍之山)一带修炼,以茶为保健,兴起了健身的茶道。这也是福建茶树起源的时间及重要发源地之一。
关于丹丘子和丹丘山等的故事,在福建蕉城区一带民间多有流传。而在江浙民间亦有相传。中国当代著名茶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庄晚芳著《饮茶漫话》(1981年11月)中记曰:“浙江余姚人卢洪,上山采茗,遇仙人丹丘子,获得大茗。”他又于《中国茶史散论》(1989年7月)撰道:“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丹丘子,是四千多年前圣君唐尧的儿子丹朱的后代,专以炼丹术长生的道士。”南朝梁(502年后)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是位知茶、识茶的医学家,曾隐居蕉城天山山麓今洋中镇中和坪“元禧观”修炼。他在《杂录》中亦记载:服苦茶轻身换骨,惜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上述说明在4000多年前的商周晚期,丹丘子在福建蕉城区丹丘山和浙江余姚一带炼丹中,已有饮茶强身保健的史传和记载。这是关于中国茶道起源的最早文字资料[1]。
丹丘子在蕉城区名山有修炼饮茶等活动之地,丹丘山、丹丘洋,丹丘田处于天山西部的霍山顶(即海拔1500米的今虎贝乡西南部的无名峰)附近,其侧峰为第一旗(海拔1479.1米,在虎贝乡西南部)。它处于与屏南县、古田县交界。
商周时期,霍桐真人,亦修炼于天老山(天山),故该山后亦称为“霍桐山”,他居于大童峰。
按上述所传,蕉城区天山(天老山、霍桐山、霍童山)及周围,早于商周时期的神农发现茶的药用价值之后,丹丘子、霍桐真人亦以茶作为保健品饮用[5]。
宋朝范仲淹曾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传说,古有仙人武夷君曾来到武夷山,栽种下了茶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健身之物——茶叶。人们把他奉为山神武夷君。二千多年前,汉武帝曾派员来此祭祀武夷君。从此人们每年茶季来临时就有了祭祀山神的茶道仪式[11]。
道教是推动两晋、南北朝饮茶之风气兴起的重要的因素。道家在修炼气功中的打坐、内省、均要以茶提神,以茶为健身之药,达到舒筋通络之用。同时,还出现有许多饮茶可羽化成仙升空而去的出现古籍上的故事、传说等。在福建明、清《福宁府志》、《宁德县志》等许多志书中均有道家成仙升化的记载。古代传说的山神,可说是现代有穿墙破壁“特异功能”的高明气功师。号称“天下三十六洞天”中第一洞天的福建省宁德县(今蕉城区)的霍童山(古称天老山,即天山,后称霍桐山、霍山、支提山)和第十六洞天的武夷山,均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驻足之地,又是炼丹和以茶制药之名山。据徐晓望《福建通史》记载:“在福建诸名山中,闽东的霍童山最早成修道者向往的地方。道教萌芽不久的汉晋之交,有许多著名道士入闽修道,例如三国时期著名道士葛玄及其弟子郑思远,都曾入霍童山修道。东晋时期,又有邓伯元、王玄甫、诸伯玉相继进入霍童山炼丹修道,可见,当时的霍童山是东南道教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现以该中心为例,简述道教与茶的传扬[3、4、7]。
2.1.1 道教名山兴茶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宁川佳茗——天山绿茶》一书记叙,福建蕉城天山茶区到东汉时期,茶叶与道教、佛教文化关系更加密切,相辅相成。名山出名道、名僧、名茶,名山促进了名茶的源起和发展。据汉·刘向《列仙传》记,相传周时(即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间),仙人霍桐入此修炼(后得道于此),故将此山名为霍桐山。《寰宇记》曰“天宝六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霍山原名天老山(横贯今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洋中、虎贝、洪口及九都、石后、飞鸾的一部分),宋开宝四年山中修建支提寺后,又称支提山。秦(公元前221-前207)韩众真人(青齐人氏)就在霍山修炼。汉代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倡导道教后,其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境,道士们以种茶品饮为乐。那时道教求仙学道者,闻霍山(天山山脉:霍童山)之美,相继入山修身养性。东汉末年(196-220)江苏句容人左慈,其后有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左慈门生)、郑思远(葛玄门生)、葛洪(葛玄从孙),此后还有邓伯元、王玄甫、诸伯玉、司马承祯、白玉蟾(葛长庚)、程仙翁、周兴能等均在此修炼。道教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当时栽茶品茗,摘茶采药炼丹,成为道士们平日的常事和乐事。宫观道士不仅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招待游客,进而以茶作为祈祷、斋戒、祭祀等献品,后来还以茶为原料制药炼丹。道教促进了后来天山(含支提山)茶区名茶的发展和传播[6、8]。
2.1.2 葛玄驻足天山
中国著名教授庄晚芳先生在《饮茶漫话》一书中论道:“浙江临海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汉朝名士葛玄曾植茗于此。”上述记载中所说到的事与人,均与福建天山茶区有着直接的密切关联。尤其是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和葛仙山,名人名山均在宁德县(今蕉城区)同样出现,(清)《宁德县志》、《宁德霍山》等史籍均有记载。东汉名士葛玄等道家、炼丹家、医学家,不仅云游于江苏、浙江等名山,还长期驻足于天下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一洞天的福建宁德县霍童山(即霍山)。据(清)《宁德县志》记载,在古时的十二都、二十都(即天山山脉北部的霍童山至天山西北的虎贝第一高等山),至今仍有葛仙岩、葛仙峰、沙帽山、浴剑泉(葛洪磨剑之处)、葛陂龙湫等山、泉。葛玄,字孝先,三国吴国(今江苏句容)人,道教尊其为“葛仙翁”、“太极左仙翁”。《宁德县志》(清乾隆)载:“葛仙翁:葛仙峰,在二十都(今宁德市蕉城区天山茶区上西乡虎贝乡一带)。相传葛仙因旱登岩舍身祁雨,才举念,紫云漪然拥之而去。”“沙帽山:在二十都(今天山茶区虎贝乡一带)。三国吴人葛元(玄)居此修真,属霍童。”“浴剑泉:在十二都(今霍童,支提一带),慧日峰,相传葛仙浴剑于此。”“葛仙翁:常炼丹于霍童峰(支提山)数年不出,今葛仙岩有丹灶遗址。岩前有潭,名葛陂龙湫焉。”[2、4、5]
自东汉以来中国著名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学家左慈(东汉)、葛玄(东汉)之后,历代道家,多居此山种茶、炼丹、制药。
东晋道教学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葛玄之孙)葛洪(284-364),“曾栖于霍童洞天”。“他把茶树的叶子经过蒸熟研末,掺入有药料的矿物质,和草药等一起炼成丹丸”。晋朝,还有邓伯元,吴都人,“与沛国王元甫(即玄甫)学道霍童山,……兴宁三年(365)与同元甫白日飞升”,王玄甫,即王元甫,是西晋实验家,中国道教南宗与北宗所共奉的始祖,被尊为“东华帝君”。“王元甫与其师邓伯元亦在三都笔架山(五马峰,今蕉城区三都镇)‘驻锡’炼丹(有丹炉、石杆和泉石古迹)。”
道教理论家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称他“山中宰相”。他是一位爱茶的人。南梁天监七年(508),陶弘景航海经温州到宁德县名山稳居修炼四年,曾隐居于天山山麓的洋中镇洋中行政村的中和坪的“元禧观”之怡云堂(该址今存)。
福建的福州升山、怡山、武夷山等都曾有道家在修行,但当时名气都不及霍童山。徐晓望《福建通史·远古至六朝》(第一卷)曰:“福州的升山,相传是晋代任敦修行的地方;福建市内的怡山,则是王霸修道之地;至于武夷山,它在唐以前的名声不如霍童山,晋代的武夷山修道者有娄师钟,南朝的王霸也曾在武夷山修行,而后到福州怡山。”那时,人们已认为饮茶不仅可养生、长寿,还能修真养性,修成仙道,把茶叶当为“仙茶”之德。[6、7]
佛教源于西汉末期,东汉明帝时流传,然后流入福建,西晋时期太康才有佛寺。唐五代后,福建境内佛教兴起,寺庙林立。佛教视茶为神物,许多寺庙均有种茶、制茶、祀茶、饮茶、僧人坐禅论道、提倡禁酒饮茶,茶成为了佛教不可少的物品。武夷山的岩茶,早年皆由各寺僧产制,以供寺院自用。武夷天心岩永乐禅寺,每当采茶之日寺中全体僧人即要梵香礼拜,设坛诵经,僧人们把茶叶作为供神之圣物,并作款待香客的珍品。
福建寺院多在名山,其自然环境优异,形成名山名寺历产名茶。名茶多源名寺。
东晋太康九年(288年),泉州之西的南安市丰州乡桃源村有九日山,建有闽南第一古刹延福寺,这里与莲花峰隔山相望,盛产名茶“石亭绿”,山上有晋太元丙子(376年)留下纪茶的最早石碑“莲花茶襟”。
唐中叶,福州建鼓山寺,唐以来就产鼓山半岩茶、半山茶、柏岩茶等名茶。宋庆历初(1042)林世程重修《闽中记》中言“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浮丘、龙井也。”位于福州闽侯尚干镇的方山(即五虎山),始建于南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的方山寺,新产的“方山露芽”乃为贡茶,“得名久矣”。
宋开宝四年(971年)吴越王钱俶赐建支提山华严寺(世称支提寺),明永乐帝钦赐“天下第一山”,现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是天山茶的发祥地之一,所产茶叶“支提尤佳”。这里“绕寺青山万树茶”。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一·货展·茶》中亦赞曰:“福鼎白琳、福安松箩,以宁德支提为最”[6、9、10]。
宁德市蕉城区“天下第一山”支提禅寺、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名寺古刹的僧人,历为“禅农并重”,他们一边修行,一边要从事种茶、采茶、制茶及其他农业劳动生产。天山群山起伏,峰高林荫,泉清雾重,寺庙众多(如大印山、辟支岩、碧云庵、慧日庵等)。寺院周围山坡多有种茶,采制茶叶供佛事活动用,供香客游人品饮。寺庙的僧人们以茶敬客,在寺院中设有茶堂和茶具,香客们到达寺院,僧人即吸取甘泉活水,烹煮新茶招待客人。
支提禅寺、鼓山涌泉寺,仍沿袭唐朝百丈大师首创的佛教“普茶仪式”。这些寺院在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汇集于佛堂,手捧茶碗或茶杯,在佛像前面举行隆重的“普茶仪式”,奉祀佛祖。僧人们品饮自产自制的名品佳茗,共贺新春佳节,给众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