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畜牧兽医局玉都工作站,744300)
放线菌病是以局部发生硬肿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组织增生、形成肿瘤(放线菌肿)和慢性化脓为特征。主要以侵害牛的骨组织(如颌骨)为主,主要通过采食粗糙的饲料,刺破口腔黏膜而诱发。
受放线菌的侵害。硬肿部位可由于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牛放线菌侵害畜体的骨骼组织,从而引起骨组织硬肿。在动物组织中,牛放线菌呈外观似黄色硫黄颗粒的菌丝体,菌丝由中央向外形成放射状排列,状如菊花。
本病一般呈零星散发。幼畜易感。在自然界中,病菌分布较广。时常在健康牛的口腔和咽的黏膜、扁桃体中寄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侵入其它组织而引起感染。
牛放线菌致病多见于上、下颌骨肿大,肿大处界限明显,初感疼痛,而后消失。有时皮肤破口,流出浓汁,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一般肿大进程很慢,界限明显。若鼻骨肿大,可能引起吸气困难和饮食扰乱。颌下及腮腺部分的淋巴结和皮下组织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硬肿,不热不痛。病牛流涎、吞咽困难。当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局灶性硬结,病畜乳汁粘稠,里面混有大量脓液。有时在公牛的去势伤口也可以发生此种病变。
在病部可形成中心化脓灶,周围有较厚的肉芽组织增生。当细菌侵入骨骼,颌骨、鼻甲骨等骨骼增大,状如蜂窝。切面呈白色,光滑其中有细小的脓肿。脓液中可见有细小坚硬的颗粒,由于它色黄而光滑,称为“硫黄颗粒”。病程长的病例,菌块有钙化的可能。
放线菌病的症状和病变比较特殊,不易和其它传染病混淆。必要时可将脓液内的颗粒在玻片上压碎,加入一滴15%氢氧化钾溶液,在低倍弱光下镜检。可见特征性菊花状菌块的结构,四周有屈光性较弱的放线形棍棒状体。
牛放线菌病多发生于软组织,较有特征的如“木舌病”不常见到。
牛放线菌病和放线杆菌病在临床上基本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严格的区别。
5.1 手术治疗
切开皮下脓包,挖去脓汁和增生物,切除后的新创腔用5%碘酒沾纱布塞入创口,隔一、二日换一次。牛的放线菌对碘敏感,在肿胀部用2%卢戈氏液分点注射。
5.2 中药治疗
处方:芒硝150g、黄连70g、黄芩70g、郁金70g、大黄70g、栀子70g、连翘70g、生地黄70g、玄参70g、甘草40g,水煎服,一次灌服。加减:若舌体僵硬满口,减去甘草,加牡丹皮、昆布、海藻,以行瘀、软坚、消肿;若肿胀扩大至咽喉及颌,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以清利咽喉。
5.3 西药治疗
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0ml,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加青霉素1600万、链霉素1000万,5%葡萄糖注射液750ml加磺胺嘧啶钠300ml。
用法: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6.1 为了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段放喂。舍饲时,一般应在饲喂前将干草、带刺的粗糙草料泡软,减少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注意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处理、治疗。
6.2 病畜应当拴在清静处,隔离饲养,饲喂鲜嫩青草,如果自己不能采食的,可以进行人工辅助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