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德福 田和星 刘子艳
(1云县种子管理站 云南 云县 675803;2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云南 云县 675803)
关建词:甘蔗产业;发展成效;对策
1.1 “十二五”甘蔗产业取得的成效
1.1.1 甘蔗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7~2018年榨季,全县甘蔗收获面积8 266.7 hm2,比2016~2017年榨季收获面积减666.7 hm2;实现甘蔗农业产量60.5万t,比2016~2017榨季47.31万t,增长27.9%,农民种蔗总收入达60 580.87万元,比2014~2015年榨季47 567.61万元增长27.4%。
1.1.2 甘蔗良种的覆盖率明显提高。2017~2018年榨季高产高糖良种种植面积达到5 273.3 hm2,比2016~2017年榨季增加4 066.7 hm2,增29.7%,年均递增10%,甘蔗良种覆盖率达到63.8%,比2014~2015年榨季的43.8%提高20%,年均递增4.02%。
1.1.3 制糖企业实现提质增效。2017~2018年榨季工业入榨量57.55万t,比2016~2017年榨季工业入榨量42.36万 t,增长 35.86%。甘蔗平均出糖率为12.99%,比2014~2015年榨季的12.15%提高0.84%。
1.2 云县甘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蔗园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云县由于属于多山河谷地区,田少地多,多为山地蔗,陡坡种蔗的现象尤为突出。由于蔗园基础设施薄弱,80%以上蔗园缺乏必要的灌溉设施,蔗区运蔗道路总体等级差,若遇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单产难以稳定提高,甘蔗不能及时砍运,甘蔗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1.2.2 种蔗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稳定蔗园面积难度较大。由于甘蔗生产周期长,1年只能收获1次;而种植水稻和玉米后,还可进行小春作物或冬季农业开发,同一地块种植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的粮经作物1年的综合效益则高于种甘蔗,给稳定甘蔗产业带来了较大困难。
1.2.3 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结构不合理,甘蔗发展压力大。“十二五”期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表现为1~2年蔗少,3~4年蔗相对较多,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20∶72∶8,影响企业提前开榨,使甘蔗产量损失较大。
1.2.4 产业发展规划不到位,产业之间发展存在着争地现象。由于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无连续性,烤烟、咖啡、澳洲坚果等新兴产业发展与甘蔗产业发展存在着争地现象,对甘蔗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2.1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2.1.1 处理好发展甘蔗与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发展甘蔗产业与发展林业、茶叶、烟草、咖啡和大小春粮食作物等产业之间的矛盾,做到互为补充,各自形成规模。在蔗区规划乡(镇)原则上以发展甘蔗为主。
2.1.2 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的关系。政府主要通过宣传发展甘蔗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用效益和典型引导、发动农民,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甘蔗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认识上来。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2.1.3 处理好企业与当地政府、蔗农的关系。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要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发展甘蔗产业做好信贷服务。在生产经营中,要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蔗款,切实保障蔗农、政府、企业三者的利益,促进甘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云县土地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宜蔗面积区域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建设优质高产蔗园为重点,合理确定甘蔗产业发展用地,将糖厂周围40 km范围内规划为重点种植甘蔗区,超出40 km范围以外规划为次重点种植区域。结合资源和产业结构状况,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要认真组织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优势蔗区,把甘蔗种植范围规划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便利,土壤、肥力等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稳定最佳种蔗地块。特别是要加大甘蔗下田力度。
2.3 统一协调,整合资源,共同关注和支持甘蔗产业发展。整合发改、农业、水利、土地、交通、经济、科技、科协等部门资源,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加大蔗区的水利、交通、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蔗农科技水平,在改善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甘蔗产业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种蔗信心,提高种蔗效益,确保甘蔗产业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