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伟
(湖南省南县南洲镇,湖南南县 413200)
当前面对非洲猪瘟的流行,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和治疗,在疫情发生后因传播途径复杂也很难追溯病毒来源。截至2019年2月1日,全国25个省份发生104起家猪和野猪疫情,累计扑杀生猪超过90万头,按照1 200元/头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标准,扑杀补助超过10亿元。虽然经过各地各部门全力应对、严防死守,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效,总体可控,且自2018年12月疫情发生势头开始减缓,但必须正视的是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已形成一定污染面,未来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行业的恐慌情绪并未明显减少。
因疫情引发的次生危害也在加重,非洲猪瘟不仅对于养猪行业,也对饲料、兽药行业及其他生猪产业链相关主体有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其实是对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巨大打击;疫情发生后,大量生猪被扑杀,养殖户清栏、退养增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大幅减少,且养殖信心受挫,补栏意愿减弱,去产能化进程加剧,后期市场猪肉供应或将出现短缺,不仅关系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大局,也影响人民群众“菜篮子”工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疫情传播途径错综复杂,除了在生猪生产、调运环节外,在运猪车辆、贩运人员、饲料原料、猪肉制品、屠宰加工流通、餐厨剩余物甚至天气转暖后的苍蝇传播等环节都可能存在病毒扩散的风险。对于上述非洲猪瘟的防控及其次生危害的应对,都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加上我国特有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生产流通消费方式,非洲猪瘟防控难度极大。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庞大,基因型众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疫苗研发难度极大。目前国外已研制的一些疫苗,有些免疫效力不理想,有些存在安全隐患,尚无法临床应用。由于疫苗的缺失,对于非洲猪瘟只能依赖综合防控措施。
病毒潜伏期长,生猪感染后3周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从出现轻微症状到明显的示病症状直至死亡需要一段时间,最终确诊仍需要实验诊断。感染到确诊这段时间猪群处于失控状态,病毒在此期间可通过多途径扩散。如在辽宁首例疫情发现前,可能在部分地方已经形成一定的病毒污染面。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与国外人员交流、货物贸易往来频繁,包括种猪、精液、生物制品(药物、疫苗等)及各种猪肉制品(肉肠、红肠等)等的进口和走私以及出国旅游、国际代购等活动近年来大量增加,边境地区野猪数量和种群密度也在持续提升,加上非洲猪瘟病毒在2018年较为活跃,国际上20多个国家报告了5 800多起疫情,这使得由境外传入疫情的风险大大增加。
非洲猪瘟虽然已经在国际上流行近百年,但对于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疾病。当前对非洲猪瘟的研究仍以国外的成果居多,国内对于该病的基础研究还很欠缺,控制技术储备更显不足。而且在防控过程中也忽视了我国生猪养殖结构、布局和生产流通消费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具体国情,防控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疫情在半年多时间内在全国多个省份点状散发,局部地区存在集中发生的情况。
由于非洲猪瘟在我国属新发疫病,各级兽医尤其是基层兽医对本病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检测技术、检测力量严重不足,起初确诊疫情必须经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后来随着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非洲猪瘟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大幅提高,已经具备非洲猪瘟确诊能力,为了早发现、早处置疫情,农业农村部将再次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省份的疫情确诊权下放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但在基层猪场或屠宰场,仍不具备自行检测非洲猪瘟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在买猪、卖猪、运猪、收猪等环节无法检测,这就可能造成在疫情最终确诊之前病毒已经扩散。
地方动物防疫部门财力小、人员少、设施旧,检测技术落后,防控力量薄弱,特别是应对处置突发动物疫情的经验不足,加上农业畜牧部门在各级政府组成部门中“话语权”相对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疫情防控效果。
⑴由于在国内外还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防控经验和做法,各级政府的防控措施还不够系统,一些措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局观念。
⑵对非洲猪瘟的巨大危害估计不足。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传染人,不影响猪肉正常食用,有些地方和部门因此对加强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⑶难以较好统筹疫情有效防控与行业持续发展、猪肉稳定供应工作。因疫情影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减少,生猪产能下降,养殖场户补栏也不积极,影响后市生猪供应;因疫情防控需要,发生疫情的省份禁止生猪跨省流通,产区生猪积压滞销、销区生猪供不应求,产区销区生猪价差扩大,一些省份无奈尝试省内或省际间的“点对点”产销合作。
⑷疫情溯源机制欠缺,疫区内生猪扑杀范围过大。在猪场发生疫情后,按规定进行处置。但病毒的溯源较为困难,可能导致疫情扩散。在疫情发生后,对疫区内(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 km的区域)的存栏生猪全部扑杀,范围可能过大,虽然此举可在短时内拔除疫点、扑灭疫情,但现实的难题是补贴成本大大提高,也会造成大量错杀疫区内非洲猪瘟病毒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生猪。值得注意的,在农业农村部新近出台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版)》中已经对此进行了纠偏,明确指出对疫区内的养殖场(户)进行严格隔离,经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存栏生猪可继续饲养或就近屠宰。
⑸一些地方工作落实不力,强制扑杀补助不能及时足额发放或处置疫情时没有充分顾及养猪场(户)的感受,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因疫情处置不当引发的群众上访、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政府在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时工作导向错误,追责扩大化、极端化,有的地方干部依法履职,如实上报疫情,却被追责,这就使得有些干部因害怕被问责而瞒报疫情,增加防控难度。
⑹除生猪调运、泔水喂猪外,对生猪屠宰加工领域,如屠宰检疫、日常消毒、污水处理、猪血处置等环节,饲料及原料污染,如血浆蛋白粉原料、发病猪场的饲料及原料,人员和运输车辆消毒不严、交叉污染,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制品的处理和流通等上述环节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毒扩散的监管还有薄弱之处。
⑴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公众对疫情的科学认识不足,有一定恐慌情绪,特别是在近期媒体报道水饺等猪肉制品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事件后,担忧非洲猪瘟是否影响猪肉安全。在一些地方,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还假借疫情,编造谣言,蛊惑人心,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⑵受利益驱使,违规调运、偷运生猪及生猪产品,私自携带肉制品,成为疫情扩散的重要途径。一些企业或单位非法生产、销售所谓能够预防或治疗非洲猪瘟的疫苗、兽药、诊断试剂,扰乱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
一些猪场尤其是中小猪场或散户,生物安全措施仍不到位;有的猪场存在侥幸心理,对于疫情隐瞒不报,将病猪私自出售或将死猪随意丢弃,导致病原扩散;有的猪场出于恐慌心理,盲目用药预防保健,乱打疫苗;有的猪场谎报疫情,骗取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
⑴加快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发。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加快非洲猪瘟传染来源、传播路径等流行病学规律和快速检测方法、疫苗研制等技术攻关。
⑵研究更加规范、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措施、车辆消毒流程;加强对病猪深埋后的管理,防止因发生地质灾害、狗或其他动物翻刨等使得死猪重现,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加紧研究处理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制品的处理方法,以防散毒。
⑶改造饲料高温制粒工艺,通过足够的高温和时间灭活非洲猪瘟病毒,达到饲料成品无毒;加强泔水管理,泔水喂猪在我国已是几千年的习惯,一时改变很难。但泔水易于造成二次污染,处理难度又大,必须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泔水生产、运输和处置全链条的管理。
⑷研究解决疫区解除封锁后区域、猪场恢复养猪的生产和技术问题。
⑸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经成功根除非洲猪瘟的欧美国家和我国邻国密切沟通,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
⑹细化疫情的分级标准。根据疫情的流行、危害及发展趋势,细化完善分级标准。
⑺设法稳定生猪生产,解决种猪和猪肉的供应,推进生猪产能恢复;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制度,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减少猪场的损失。
⑴所谓3级防堵模式是由海关严把国门,防止病毒传入,筑牢第一道防线;在区域内设置第二道防线,封锁疫区扑灭病毒,封闭非疫区隔离病毒;通过猪场或“安全防疫小单元”构建第三道防线。重点防堵对象包括屠宰场、生猪交易市场、泔水、运输车辆,防堵内容包括人、车、物、料,特别是运猪车、运料车、运肉车。不建议长途运输活猪,因为可能沿途散播病毒,其危害难以预料。
实行“安全防疫小单元”防控制度,可快速封锁病原,降低疫情扩散风险,提高防控效率。“安全防疫小单元”的设立和区域大小可结合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把全国或各个地方划分成若干“安全防疫小单元”,一个大的“安全防疫小单元”还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安全防疫小单元”。疫区和非疫区内部都可以划分更小的阴性区或阳性区的“安全防疫小单元”。
分区后可以及时将病原封锁在阳性“安全防疫小单元”之内不扩散,同时严格隔离阴性“安全防疫小单元”,确保防控效果。例如,海南省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天然屏障构建一个大的阴性“安全防疫小单元”;广东省虽有部分区域发生疫情,但大部分地方没有发生,即便是在疫区之内也还有部分地方是阴性区域,因此可以划出更小的阴性或阳性区“安全防疫小单元”。再比如,若疫区内(阳性“安全防疫小单元”)有个小山村,它便具有防堵疫情的自然优势,只要控制几个入口,就可能长时间保持一个阴性“安全防疫小单元”。
⑵分阶段防控。根据非洲猪瘟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当全国只有少数几例时,该阶段是消灭疫情的最好机会,“高射炮打蚊子”,全力扑灭;当在局部地方集中发生时,如在辽宁和安徽曾经发生的局部流行疫情,此时可在全国设立几个大的“安全防疫小单元”,严格控制活猪的运输和泔水的禁用,减少病毒的快速传播;当在全国连续散发时,即我国目前所处的疫情发展阶段,建议严格执行“安全防疫小单元”防控制度,重点考虑次生危害和行业发展问题。
非洲猪瘟疫情目前虽然总体可控,但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且结局如何暂不可期。可以预知的是,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产业布局、猪肉供应方式、居民消费习惯将迎来重大变革。养殖场(户)数量将会逐步减少,良好生产效益、生物安全和环保水平的高质量猪场将会增多,过去的“南猪北养”养猪布局将会改变,猪肉供应链将由“调猪”向“调肉”转变。在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阶段,必须认清形势,了解目前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科学施策,把养猪损失降到最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