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的特色与发展

2019-01-06 09:12
现代园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拙政园造园苏州园林

凌 珑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南岸 400074)

1 历史概况

1.1 江南私家园林

自宋、元、明以来,江南一直是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的地区,正是这种繁荣孕育了江南园林的发展。除了少数明代遗存下来的园林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在明代旧园林的基础上重建或完全建造的。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苏州园林一直保持着与北方皇家园林并肩的地位。江南园林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造园主流仍然与明清两代相同,主要集中在扬州和苏州,因此,这两地的园林可以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1.2 苏州园林

同治年间后,苏州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中心地区。明清时期,苏州园林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整个古城。在鼎盛时期,苏州有200多个园林,还有数十个现如今保存完好。园林不仅成为了苏州的名片,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象征。

在古代,苏州是个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城市,有些苏州官宦退休后选择在这里建造园林,供自己晚年在此居住。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园林艺术也同样逐渐成熟,建造园林活动达到了高潮。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苏州园林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山水写意园。古代造园艺术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赋诗绘画,造园更多地借鉴绘画,并以诗歌为题材,种植花卉和种植树木以打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常被后人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精妙绝伦。

2 拙政园案例分析

2.1 空间布局

拙政园于明朝初年修建。全园总面积4.1hm2,是一座大型宅园。全园分为3个部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中部是整个园林的主要部分和精华所在。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空间的开敞和闭合变化使整个园林富有层次感而又显得很清晰。园林的主要游线既有过渡,又有高潮及收束,完完全全呈现出了如诗的韵律感。西部的补园以曲形水池为中心,散主聚辅。

拙政园的景点主要根据水体、路径、廊道和建筑划分空间。为了在有限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变化丰富的景观,江南私人花园在布局中采用了景区和空间的规划方式。全园共分为5个景区——远香堂景区、小飞虹景区、枇杷园景区、见山楼景区和一池三山景区。

2.2 造园手法

2.2.1 借景。谈到拙政园的借景方式,要属北寺塔最有名。游人站在园中,会看到一个塔影,认为塔在花园里,想要去攀登,谁知道这座塔距离几英里远,于是人们在游赏中就会感到一丝愉悦和惊喜。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将视线留空,不用任何事物遮挡而将远处的北寺塔风景“借”了过来。从这种借景的造景方式来说,要设计人的游览视线。在拙政园中之所以可以看到北寺塔,是因为在观景台前有一个大水池,因此可以在远处看到景象。大水池狭窄而长,打造出了小中见大,拉长视距的效果。

“借景”加强了整个拙政园内外联系,把园外的风景借到自己园中,将整个视线范围连通,仿佛浑然天成。“园冶”中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借景的原则就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即视线所能看到的地方,屏蔽一切不美观的景象,而展现所有目所能及的美景。这种造景方法将人们带入场景空间,使风景更加独特和多变,丰富了园林画面结构,增添了更多艺术情趣。

2.2.2 对景。对景,即位于园林轴线和景观视线的景。也就是说,景点设置为观赏另一个景点,这个景点就成为观赏景点的对景。对景分2类:正对和互对。正对就是在视线的尽头或轴的一端设置景观,使之成为正对,这种对景的视线效果较为单一。互对是在视点和视线的末端,或者在轴的两端,设置的景观被称为互对,强调人流和视线关系相互联系。在拙政园中,远香堂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很多建筑都是以远香堂为中心而建造,它原为宴客的主要场所,四周的窗户皆为通透长窗,可将外面的景物收入眼中。往东,是一处位于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窗户看去,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构成对景。往北,是开阔的湖面,湖中种植荷花,景色宜人。它亦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构成对景,又隐约能见北山上的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富有意趣,使人流连忘返。

2.2.3 漏景。漏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景方式之一,是从框景演变而来的造景手法。透过虚隔物看景象,叫漏景,又叫泄景。隔扇、花窗、漏窗、栏杆亦或是疏朗的树干都可以作为虚隔物。风景的渗漏很容易激起游客探索场景的兴趣和欲望,而透漏的风景本身则具有虚构和想象的模糊美,漏景的设置应考虑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时的效果和视点。

2.2.4 点景。点景,即通过题咏的方法来创造园林的意境,大多指园林建筑的名称,悬挂的楹联、牌匾等。它用于传达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点景是江南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寄托了人文士大夫的情怀,表达了造园家的生活趣味、设计意图和艺术情感。

拙政园中“香洲、芙蓉榭、荷风四面亭、藕香榭”等景点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氛围。雪香云蔚亭借用梅花的“傲雪挺立”,将梅花拟人化,寄情于物,暗示园主人高洁的品格。

3 苏州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3.1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的面积通常很小,但却能在有限的空间塑造园林风景,展现花鸟山水情趣。正如唐诗宋诗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中点缀着假山和树木,并设置亭台楼阁及池塘桥梁,以境取胜,造就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

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景。粉墙黛瓦,顺应自然。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实相生。山水和建筑参差不齐,花木点缀着风景,层次丰富,意境悠远。

苏州园林善于利用“借景”突破自己的造园场地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美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以延伸视野和景观深度,使园林内外的景观融为一体。

3.2 苏州园林的传承

我们学习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无疑对促进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要注重以科学,严谨,全面的学术态度研究其内涵和本质。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在楼梯前,有一堵很高的墙,人们的目光就停在那里,水就像瀑布一样,从墙上一直泻下来,从楼梯上流下来,就像涌出的一汪活水一样。水中种植了一些植物,顶部有光洒下。十分富有诗情画意,方圆内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这便是苏州园林的精髓所在。将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相结合,便能创造出既能顺应时代潮流,又不失传统特色而流传千古的园林。

4 结语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有未被建筑物覆盖的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均在园林与景观设计范畴之中”。我们应该遵循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运用丰富多样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打造出地方特色的园林,更多的向世人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并努力实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苏州园林乃至整个中国园林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拙政园造园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风雨拙政园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