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静
作者单位:110164 辽宁省沈阳市安宁医院
精神分裂症全球终生患病率约为8.4‰, 发病因素较为复杂, 目前对病因未完全阐明, 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发病时通常会思维、感知、行为等出现障碍, 内心活动、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与现实脱离[1]。抑郁、焦虑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情感障碍症状, 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患者容易出现自杀倾向, 而抗抑郁类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还存有争议。鉴于此, 本研究对患者恢复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进行对比, 旨在为改善临床精神分裂患者抑郁症状提供更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经诊断均符合精神分裂诊断标准;阳性症状得分>10分, 阴性症状得分<20分, 属于恢复期;病程1~9年, 平均病程(5.0±4.0)年, 两组均采用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进行治疗, 2周后进入恢复期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4例。对照组中, 男30例, 女34例;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40.5±11.5)岁。观察组中, 男31例, 女33例;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40.5±1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陪患者打牌、读书、玩等各种娱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给患者进行心理学指导, 根据症状自量表和访谈对心理问题进行测评, 并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心理干预方案。①本院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2周左右的自我了解:为患者发放健康宣传资料, 通过团队讲座的形式为患者详细讲解精神分裂方面的知识, 让患者对健康有益或有害的行为有清楚的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②2周自我了解认知后,每天进行感恩的心的培养:阅读感恩的文章、唱感恩的心等,激发其正能量,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促进患者对往事的回忆提高记忆力, 选取患者最为熟悉的或者有感情的歌曲, 例如, 流行歌曲、红歌或者一些激情澎湃的等不同风格的乐曲, 由治疗师演唱歌曲的上半句、前、后段落等, 留下半句或者留中间高潮部分让患者填词回忆;③在第5、6周, 每天进行感悟生命的活动:教导患者学习并掌握2、3种的对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 引导患者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鼓励和指导他们写一些和人生价值、责任、态度有关的文章, 并积极和大家分享,或者为患者播放一些曲调缓和的曲目, 让患者一边闭目养神以便聆听、品味音乐以及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通过对歌曲的观赏和聆听产生自由的联想、情绪宣泄等行为, 使患者神经系统、精神等得到放松和调节, 提高患者自我情绪管理能力;④在7、8周的时候, 每天进行重温亲情的活动:观看和亲情有关的电影和文章, 结束后鼓励患者主动和家人联系、沟通,并告知家人的陪伴、鼓励和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促进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康复中来, 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力量;⑤在第9、10周, 每天进行重建希望的活动:观看励志的电影, 并鼓励患者写下自己的愿望寄给未来的自己或者定一些短期目标, 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活动、表演等, 组织患者对乐器、演唱等进行学习, 通过模仿旋律、参与集体合唱、学习表演或即兴表演等音乐行为培养一些爱好, 让其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Zung氏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说明抑郁症状越严重。护理前及护理10周后, 采用BPRS对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进行评定, 得分越高说明精神分裂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患者SDS评分为(47.37±8.02)分, 观察组患者SDS评分为(47.40±7.95)分,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照组患者SDS评分为(31.46±5.61)分, 低于对照组的(40.63±6.51)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536, P=0.000<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PRS评分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分别为(55.72±10.43)分和(55.85±10.57)分,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0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30.21±9.03)分, 低于对照组的(40.89±9.6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1,P=0.000<0.05)。
精神分裂症是由于患者大脑功能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异常, 主要是受幻觉、幻听、幻视等症状的困扰,该病因是睡眠持续不好、大脑过度疲劳引起的, 目前, 国内外主要使用抗精神类西药以镇静、安眠之作用来实现对异常症状的控制, 但西药副作用较大, 会引起患者抑郁症状加重[2]。
心理护理干预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各种方式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等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杜群丽等[3]在研究中发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 患者抑郁评分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同时生活质量评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实施心理学护理干预, 让患者对健康有益或有害的行为有清楚的认知, 对正确、积极向上的行为的患者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颁发奖状或进行口头表扬等促进其提高自我认知[4-8];通过阅读感恩的文章、唱感恩的心、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感动的人或事, 激发其正能量;教导其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 加强对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等以及通过重温情亲等活动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力量等, 有效改善了患者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照组患者SDS评分为(31.46±5.61)分, 低于对照组的(40.63±6.5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36, P=0.000<0.05)。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30.21±9.03)分, 低于对照组的(40.89±9.6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1, P=0.000<0.05)。这与王娅圆[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起到强化精神分裂患者积极心理的品质, 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促进患者精神分裂临床症状的改善, 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