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关键技术

2019-01-06 12:29张永江
水产养殖 2019年3期
关键词:增氧水槽苗种

张永江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合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办事处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的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又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其原理是在池塘中利用2%~5%的面积建设集约化养殖水槽,并配套相关气提推水增氧、底增氧和集排污装备进行类似“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其它水面作为净化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套养滤食性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等,对残留在净化区的粪便、剩饵等进行净化和吸收利用,集排污系统吸出的粪便、剩饵等的污水则通过沉淀、过滤和水生植物吸收后重新返回到池塘,从而实现生产过程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该技术模式从2013年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首次开展试验获得成功后,目前已经在江苏全省及国内十多个省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鉴于该系统具有高度集约化生产、产品质量可控、不产生养殖污水等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笔者将几年来对该系统建设与生产运行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所得呈现给大家,以期进一步推动该新模式的快速发展。

1 系统基本原理

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技术模式,是指利用占系统总面积2%~5%的水面建设具有提气推水充气、底增氧和集排污装备的系列水槽作为养殖区进行类似于“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并对其余95%~98%的水面进行适当改造后作为净化区,对残留在池塘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和利用,通过全程精细化的科学管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并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2 系统建设池塘条件

建设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池塘,面积应在 30×667 m2以上,长方形,长宽比 1:2~1:3,东西朝向,水深在2.0 m以上。可以在传统的养鱼池塘,也可以选择常规的养蟹池塘。为了合理利用池塘面积,并充分发挥养殖水槽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建议在同一池塘单元建设3个以上养殖水槽。水槽面积占池塘面积的比例控制在2%~3%(专门用于鱼种培育,养殖水槽面积占比可以适当加大,但不宜超过5%)。

3 系统主要建设模式

针对不同的池塘条件可以采用相应的材料和结构建设养殖水槽。

3.1 传统养鱼塘建设养殖水槽

在传统养鱼塘建设水槽应根据池塘底质状况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来建设养殖水槽。

池塘淤泥较多、底质较松软的池塘。此类池塘在老养殖区较为常见。由于底质松软、淤泥多,采用砖混结构建设水槽的难度较大,费用也较高,建议采用钢架结构方式建设水槽。

池塘淤泥较少、底质较硬的池塘。此类池塘大多为新开挖的池塘或底质条件较好的池塘。在此类池塘建设养殖水槽,既可以采用砖混结构,也可以采用钢架结构,但钢架结构施工相对方便,加之建设成本相对便宜,且拆除方便、部分材料还有较大回收价值,故推荐采用钢架结构。

3.2 常规养蟹池塘建设养殖水槽

在养蟹池塘建设水槽时,建议以两个相邻的池塘为一组,在池塘的两端各建设3条以上水槽。种植水草时应长条形布局并在池塘的两端和中央分别留出与水槽同宽和6~8 m宽的通道,确保净化区水体整体循环流动效果。同时,为了确保水槽内水位在1.6 m以上,应在建设水槽的区域向下开挖0.8~1.0 m。

4 系统建设内容

4.1 池塘改造

选用传统养鱼池塘建设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应对池塘进行相应的改造,具体做法:一是加大池塘堤埂坡比,达到 1.0:2.5~1.0:3.0,二是在池塘中设置导流堤(墙、沟)。主要目的:一是有利于池塘水体的循环,二是形成一定面积的浅水区,便于种植水生植物,并为套养的虾蟹类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对于面积较大的池塘(100×667 m2以上),通过此种改造,还可以起到明显的消减风浪的作用。

4.2 养殖水槽构建

4.2.1 水槽结构 长方形,通常规格为:长25~27 m,宽4~6 m,深2.0~2.5 m,具体构造见附图。对于面积较大的池塘(300×667 m2以上),也可以适当加大养殖水槽的面积,具体规格可以根据池塘大小和养殖品种合理确定。

4.2.2 水槽材料 水槽材料目前主要有砖混结构和钢架拼装式结构。砖混结构原则上均需要浇铸整体底板后才能施工,只有在池塘底质较硬的地区方可不需要浇铸整体底板。钢架拼装式结构则具有施工周期短、箱体材料选择范围大、拆除方便并可以进行材料回收等优点。

目前,由于单个系统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确保生产管理方便,建议在设计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管理通道的宽度和承载能力。

4.3 系统动力配备

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主要动力配备是气提推水增氧、底部充气增氧、吸排污设备和净化区水体循环与增氧设备。单个系统水槽数量在10条以下的,气提推水增氧动力原则按每条100 m2左右的水槽配备1.6 kW,每条水槽各配套1台漩涡式鼓风机或罗茨鼓风机,各台鼓风机以并联方式连接,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开机的数量。另外,单独配备1台底层增氧鼓风机,动力配备根据水槽数量合理确定,也可以与气提推水增氧系统并联,用调节气阈控制气量。集排污系统的动力需单独配套,根据吸污泵的功率大小配备,一般在1.5~3.0 kW。净化区推水增氧设施原则上要配备3台以上,分别在池塘的两端和中间各配备1台2.2 kW推水增氧设备。

在同一单元中,如果水槽数量在10条以上,可采用集中式供气方案。将几台不同功率的漩涡式鼓风机以并联方式集中在机房中,根据生产需要合理开启不同数量的鼓风机。

此外,应配备一套应急发电设备,功率应满足所有水槽增氧推水设备的正常运转。

4.4 集排污系统

集排污系统是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核心和关键,也是这个系统的主要亮点。目前,集污方式主要有平底型和漏斗型两种,由于漏斗型建造相对麻烦,大多以平底型为主。平底型吸污以采用自动型轨道式较为理想。

4.5 污水处理设施

应根据养殖水槽数量和面积建设合理大小的集污池,原则上每3条水槽应建设两个相通的体积10 m3的下沉式(阶梯式)集污池,并配套100 m长左右的渠道,渠道深、宽各0.6~0.8 m,与集污池相通,并保持渠道内有0.3~0.5 m水位,渠道内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对于面积相对宽松的养殖单位,污水处理也可以通过构建潜流式湿地的方法进行处理,潜流湿地的面积与养殖系统的面积比为 1:10~1:20。

5 净化区生态系统构建与品种搭配

5.1 净化区生态环境构建与调控

净化区生态环境构建与调控对该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池塘类型应对净化区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在传统养鱼池塘建设基于工业化的生态养殖系统时,可利用原有的池埂土方等),建成适宜面积的浅水区、深水区,并设置导流墙和推水增氧设备,确保达到整个净化区水体能够进行循环流动和保持水体充足溶氧的效果。此外,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贝类,适时投放微生物制剂等,营造良好生境。具体做法:在浅水区种植适宜于虾蟹的水草等水生植物,也可用浮框等种植食用、观赏性等水生植物,品种种类以根系发达并可以多次收割的为主。水草等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控制在净化区面积的20%~30%左右。

5.2 净化区生态养殖品种搭配类型

不同类型池塘建设的基于工业化的生态养殖系统,净化区生态养殖品种搭配也有较大差异。

5.2.1 传统养鱼池塘 以滤食性鱼类为主,一般鲢鳙比 3:1,每 667 m2水面放养规格为 150~300 g/尾的鱼种100尾左右,并可适当放养部分螺蛳、河蚌等软体动物。此外,还可以根据池塘条件放养一定数量的虾、蟹、鳖等特种经济品种,以提高净化区的综合经济效益。养殖全过程净化区原则上不投饵。

5.2.2 虾蟹养殖池塘 一般每667 m2放养规格为120~160只/kg蟹种600~800只、青虾苗2万尾(或抱卵虾1.5 kg),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正常投饵。

6 系统养殖生产运行管理

6.1 品种筛选

根据江苏和国内其他省市近几年的试验情况,目前已开展了草鱼、鲈鱼、鲫鱼、青鱼、乌鳢、鳜鱼、梭鱼、太阳鱼、黄颡鱼、罗非鱼、团头鲂、斑点叉尾、七星鲈鱼等十多个品种的养殖试验,基本都获得成功。因此,各地在进行养殖品种筛选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原则:①苗种来源是否方便,是否适宜长途运输;②是否具有驯化培育大规格苗种的配套条件和技术经验;③苗种的规格与价格;④苗种是否能够摄食浮性颗粒饲料;⑤苗种养成商品规格后的市场销售价格。

6.2 苗种运输及放养

6.2.1 苗种运输 不同品种的苗种其运输时间及运输规格有较大的差异。从目前各地运输与放养苗种的情况统计,大部分品种的运输水温不宜超过22℃,部分品种(如梭鱼、鲈鱼、鳜鱼、团头鲂、七星鲈鱼等)的运输规格应控制在100~200尾/kg范围内,即这些品种的苗种在驯化吃食成功后就应该运输,规格越小运输成活率越高。对于部分具备驯化培育大规格苗种条件和技术经验的单位,鼓励引进鱼苗自行培育,既能减少苗种费用支出,又能大幅度提高苗种成活率。

6.2.2 苗种放养 在苗种放养前一周,一是应仔细检查养殖系统充气推水增氧设备是否完好并开机试运行,保准水槽内水体质量与整个系统一致;二是应对水槽水质与净化区水质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测,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控解决;三是在充气推水端拦网前安装防撞网。苗种运输至塘口后,应及时进行放养。为减少苗种因操作等原因造成的损伤,鼓励设计制作简单的滑道等设施直接将苗种从运输车辆送入养殖水槽或苗种培育池塘。苗种在放养进入池塘或水槽前,用浓度3%~5%的盐水进行消毒,时间10 min左右。苗种在进入水槽后,仔细观察充气增氧推水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入池鱼类品种与规格严格控制气流量,防止苗种应激撞击拦网而造成损伤。

6.3 饲料投喂

进入水槽的苗种必须投喂浮性彭化颗粒饲料,饲料应从规模大生产设备先进质量好的饲料公司购买。

苗种进入水槽后,应及时进行饲料投喂。部分品种经过长途运输后,由于应激反应会暂时不进食,但仍应进行投喂驯化,尽量使苗种及时恢复进食增强体质,减少苗种伤亡。

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苗种投喂量与投喂次数也不尽相同。应根据苗种规格大小与水温确定投喂次数与投喂量,并根据摄食情况与水温、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投喂量。

6.4 水流调控管理

养殖水槽内水流速度应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规格和水温等进行调控,根据近几年各地的试验示范情况,可将养殖水槽下游的水流速度控制在3~8cm/s。一般情况下,水流速度与苗种规格、水温变化、投饲量呈正相关,与水体溶氧变化呈负相关。

6.5 吸排污管理

根据不同品种和水温调控吸排污时间和次数。根据目前的生产经验,在投喂饲料后1~2 h内开启吸排污设备,每次吸排污的时长视污水的程度而定,吸出的污水顔色与池水相近即止。吸出的污水送入集污池进行集中处理。

6.6 病害防控

在病害高发季节适时进行预防。一旦发现病兆,关停推水,开启底增氧,封闭水槽两端拦鱼栅,对症下药。

6.7 应急管理

当系统运行时,一旦发生停电情况,应及时切换启动应急发电设备。

6.8 监控管理

具备条件的养殖单位,配备溶解氧等水质在线实时监测设备、水质常规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等。

6.9 档案管理

建立日常生产记录档案。特别是苗种放养规格、时间与数量、饲料投喂数量、充气推水增氧设备开启情况与用电量、病害预防与治疗情况、净化区生态环境调控情况、净化区生态养殖品种搭配情况等。

7 结语

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该技术模式还采用了对养殖尾水(粪便、剩饵)进行回收和净化处理的装备和技术措施,可以实现养殖系统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由于该技术模式在国内出现和应用的时间还很短,各地在建设和生产运行中还存在对养殖尾水中粪便残饵的回收比例较低,净化区构建和生产管理效率不高,养殖品种生产成本上升等等问题;但是,随着各地在建设与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总结提高,该技术模式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进步,并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多样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因此,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不断提升,该技术模式的发展前景必将十分美好。

猜你喜欢
增氧水槽苗种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