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琴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本病于1976年~1977年首先发现于比利时和英国的一些种猪场,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中爆发了急性腹泻。其病原经查明是一种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类冠状病毒(CVL)。在形态上很难与其他冠状病毒相区别,人工培养很难获得成功。据报道,在检验111 次自然爆发的新生仔猪腹泻送检病料,其中48.6%是由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10%是由于轮状病毒,7.2%由CVL所致,其余34.2%是由于细菌性病原体或未能定性的病原体所致。由此说明在新生仔猪腹泻病例的区别诊断中不能不考虑这种新病的存在。本病在欧洲很多国家均有报道(比、英、西德、捷、匈等)。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所谓猪传染性胃肠炎,有很多即为本病。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和车辆、衣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流行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发生于夏季。尚无证据说明本病病原体在初次爆发流行后可长期继续存在于一个猪群中。
人工口服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小时,育肥猪为2 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可能较长。
病猪表现呕吐,迅即出现水泻。严重脱水和死亡常限于1 周龄以下的新生仔猪和发生于腹泻后3~4 天,仔猪病死率平均50%,出生后不久即感染的仔猪病死率还要高些。病猪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乳之后,腹泻粪便呈水样,灰黄色或灰色;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食。断奶猪、育肥猪和母猪常呈萎顿、厌食和持续约1 周的腹泻,逐渐恢复正常,但少数恢复后仍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猪可能仅见呕吐和厌食等症状。
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观察可见小肠绒毛缩短,其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 下降到约3:1。
类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同样的形态特征。在粪便病料中所见的病毒粒子在形态上无法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区别。
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病料中的本病毒抗原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病猪出现腹泻后6 小时,荧光细胞的数量达高峰,空肠和回肠占90%~100%,十二指肠占70%~80%。
此外,仔猪人工感染试验,也是较常用的方法。最好选用2~3日龄经剖腹产、不喂初乳的仔猪,喂以消毒牛乳。将病猪小肠组织及肠内容物做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 单位和链霉素2000 微克,在室温放置1 小时,经口服接种仔猪如果试验猪发病,再取其小肠组织作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
4.1 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菌。妊娠母猪产前1 个月接种疫苗,可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4.2 白细胞干扰素2000~3000 国际单位,每天1~2 次,皮下注射。
4.3 口服补液盐溶液100~200ml,一次口服。
4.4 盐酸山莨菪碱,仔猪5ml,大猪20ml,每天一次,后海穴注射。
4.5 应用抗生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4.6 党参、白术、茯苓各50g,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g。取汁加入白糖200g 拌少量饲料喂服。
4.7 黄芪50g、女贞子50g、板蓝根30g、陈皮30g、山楂30g、党参50g、白术50g、茯苓30g、白头翁30g、麦芽30g,以此比例混匀,研碎后以1%比例添加到日粮中,或研碎后用水煎服,一方为40头产房仔猪用量,每天一剂,连用5 天。
5.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产房,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做好消毒等细节工作。断奶仔猪也可以通过感染来缩短该病持续的时间。当存在猪痢疾或其他并发疾病时,治疗并发疾病可加速PEDV 的康复。
5.2 加强饲养管理。随时为猪只提供充足的饮水,并为所有被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提供代乳品,因为被感染的母猪会发生无乳症状。患病仔猪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
5.3 虽然猪用干扰素已用于减少体重损失,而且也已发现混合单克隆抗体和卵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但该病没有特异性疗法。母猪注射疫苗,可以通过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但有些猪场很难起到理想的保护率。
5.4 建议无害化处理仔猪、深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