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红
甘肃省清水县农业机械管理站,甘肃 清水 741400
1.农机化工作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县各类农机具拥有量达23000多台,农机总动力达14.21万kw,农机总值8568.15万元,机耕52000hm2,机播11300hm2,机收15300hm2,农机综合水平达26.08%,牧草机械化加工32730t,农机总收入9202万元,农机纯收入2525万元。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2.补贴项目惠及民心。自2007年至2018年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累计争取并落实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20万元,补贴各类新型农机具6813台,受益农户6 304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4500多万元,直接带动了本县农机行业的飞跃式发展。
3.作业范围进一步拓宽。在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壮大的双重作用下,种植模式从单户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服务领域从单纯主打产业小麦、玉米、马铃薯向经作业、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拓展;作业范围从本地向外地拓展,实行跨区作业。
4.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农机户农机合作社25家,维修网点45个。随着惠农政策的拉动,产业的兴起、农机部门的引导,滋生了一大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2018年为助推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村社合一式、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突破了单机户单打独斗的模式,在本县的支柱性产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助推了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机作业市场的主力军。目前遍布全县18个乡镇的45个农机维修网点,为农机作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已从耕、种、收作业渗透到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成为该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1.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周边地区、永清镇、红堡镇、白沙乡,西部的白驼镇,王河乡的农机发展较快,而东部的秦亭镇、山门镇,北部的新城乡农机发展较为缓慢,户均居民购买力水平较低。二是农机化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本县三大支柱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三大产业中小麦的全程机械化水平最高,玉米、马铃薯在收获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林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农产品加工涉足不深,发展空间较大,灌溉机械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四是农机结构不尽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耕整机械多,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导致了农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搁置浪费。
2.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机事业的发展。一是在机具购置补贴项目中,国家补贴数额虽占农机总价的30%左右,但受市场经济调控和经销商的严重干预,机具零售价往往大幅度提高,农机管理部门显得苍白无力。二是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3.人员素质不高,农机人才严重匮乏。一是无论是农机操作手还是经营组织的管理层,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很难管好农机、用好农机,在经营组织生存、发展和安全生产上存在诸多隐患。二是农机管理部门人才严重匮乏,只要体现在从事农机工作人员本身就少,全县大约只有40人,老龄化十分严重,平均年龄大约在45岁以上,而且真正学习农机专业的人少之又少。
4.体系不够完善,成为农机化发展的短板。从本县的情况来看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只有监管两站,总人数不到30人,乡镇农机站自2011年撤乡并镇之后划归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从业人员的人事和工资管理等都由乡镇全盘负责、工作安排只听命于乡镇领导,造成农机专干不专的问题尤为突出,在人员使用上监管两站显得无能为力,农机化基层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而全县的农机工作仅凭监管两站来完成势单力薄,力不存心。
5.农机年报失准,误导科学决策。全县人口多,面积大、农机工作主要涉及从事农机工作人员的结构、年龄、文化程度,机械拥有量、结构情况、分布情况、运营情况,而且是一个动态管理,其工作量大面宽,造成年报数据失准,不能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误导了重大决策。
一是根据实际在新机具新技术引进上,应以小型一机多用为主,中型为辅,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动力、人力并用,逐步向农机械化过渡,选型上应购置引进农机经济效益明显的机械和减轻劳动强度等生产环节的机械,适度引进小麦,玉米、马铃薯的播种机、玉米、马铃薯的收获机、农田灌溉机、药材的种收及加工机械。一次性清选脱粒机、烘干机等。二是在东部的秦亭、山门,北部的新城等乡镇,选择人口比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办好综合示范点,进行试验、示范、应用推广,给农民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的作用,认真搞好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懂农机、会操作、善维修的农机能手,从而减少农机事故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培训对象上:加强对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管理、培训;二是在培训内容上:以交通法规、机具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保养技术为主;三是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利用其种类齐全的农机具,通过流动作业、分时分段作业、复式作业,一条龙作业等优势,充分提高农机具的利用效率,达到了农机资源利用最优化。相比分散的农户,农机合作社作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经济更划算。作为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引导,在农机购置补贴中资金给予倾斜,技术上给于支持,积极与经管站加强沟通,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为大型农机具作业的高效率使用提供平台,使之成为农业、农机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为了及时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提供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和宏观决策的依据,2019年1月,由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调查制度。县农业农村局应以此为契机,联合县统计局,协调各乡镇,做好分工,落实责任。各乡镇根据实际进行入户调查,做好统计并实行月报、季报,形成常态化,做好动态管理,县农机管理部门做好统筹安排,严把质量关,对各乡镇报表进行审核汇总,夯实数据基础,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基础。